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治疗肾性血尿的护理体会
肾性血尿患者其临床症状表现为肉眼血尿。根据病因不同可分为两类g第一类为肾损伤所致,包括医源性损伤如肾手术损伤和体外振波碎石的损伤;第二类为肿瘤破坏。传统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止血保守治疗和肾切除等手术治疗。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应用导管选择性地插入动脉至出血部位,行选择性动脉栓塞治疗肾性血尿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近年来我科应用该法治疗8O例肾性血尿,效果满意,现就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80例,第一类外伤患者为46例,其中医源性损伤患者为l5例;第二类肾肿瘤患者为34例。男女比例3:1,年龄l377岁所有病例均为肉眼血尿,术前行影像检查及尿常规检查,明确诊断。
2.方法
①术前准备:
详细了解病情,全面评估其心理、健康状况。跟患者讲解介入治疗的有关知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并鼓励患者,使之配合介入治疗,做好碘过敏试验。会阴部备皮,查出凝血时间,术前4h禁食,过度紧张者术前30min静脉注射5~10mg地西泮。
②药物准备:
非离子型造影剂、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肝素盐水。若为第二类患者,还应备好化疗药,一般采用3-4联:5氟脲嘧啶针、丝裂霉素针、阿霉素针等及栓塞材料明胶海绵、弹簧圈和PVA微粒。
③操作步骤:
①提前15rain进入机房,备好手术器械药品、穿刺用品及导管导丝。②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治疗部位、协助患者平卧手术床台。建立静脉通道,并行心电监护,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③常规消毒铺巾。④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按Seldinger技术行右股动脉穿刺插管。⑤术者在x线电视荧屏监视下;将5F导管插入患者肾动脉,采用高压注射器和连续摄影技术显示有造影剂外渗或肾动脉、静脉、肾盂瘘、肾占位,再行肾动脉超选择性插管用明胶海绵条或相应大小的弹簧圈栓塞,以及PVA微粒栓塞,对第二类患者栓塞前还需进行化疗药物灌注。⑥栓塞后再行肾动脉造影,病变区细小分支动脉消失和造影剂长时间在血管内或损伤区滞留,表明栓塞成功。⑦拔出导管并检查导管导丝的完整性,按压穿刺部位1520min,用绷带加压包扎。
二、结果
本组有1例发生迟发性过敏反应,经抢救后情0稳定,所有患者在栓塞过程中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栓塞术后54例患者出现患侧腰胀、低热、恶心,对症治疗后好转。80例患者均未出现异位栓塞现象。80例患者中69例术后第1天,肉眼血尿完全消失;6例术后第4天肉眼血尿完全消失;1例因持续肉眼血尿于术后第5天行第2次栓塞术,再次栓塞术后24h肉眼血尿完全消失,1例因术后肉眼血尿改善不明显,且在补液、输血等治疗的同时,血压仍有波动,于栓塞术后3d行肾切除术。肾肿瘤3O例栓塞57d后行外科手术切除。4O例随访1个月至3年,其中32例栓塞1个月后,复查CT及放射性肾图未见明显异常,未见有肾性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lll。
三、讨论
1.过敏反应:
一旦造影过程中患者出现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烦躁不安等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造影剂,肌肉注射非那根25mg,直接经导管给予地塞米松10mg,同时予以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本组患者有1例出现过敏反应,抢救后未造成不良后果。
2.穿刺部位血肿:
多发生在术后24h内,拔管后应按压穿刺部位l520min,用力适中。绷带包扎后,用沙袋压迫穿刺部位,穿刺侧下肢制动6~8h,卧床24h。术后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并记录,24h后停止,如发现患者面色苍白、脉速、血压下降,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血栓形成及栓塞:
是介入治疗中最严重的并发症。术中应用肝素稀释液自导管间断冲洗,可防止血凝形成。术后每2h观察穿刺侧肢体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足趾运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与对侧对比,发现异常应抬高患肢,按医嘱给予热敷,应用解痉及扩血管药物,本组未发生此类并发症。
4.栓塞后综合征:
表现为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这是肾脏缺血及机体对栓塞剂的异物反应和肿瘤坏死所致。术后前几天疼痛较重,可予镇痛剂。发热常于术后2~3d出现,如低热可不予处理,高热或患者感到不适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解热剂。对恶心、呕吐可给予止吐药处理。
5.一过性血压升高:
常持续2~4h,一般无须特殊处理,或舌下含服硝苯地平10mg。
笔者认为,肾脏血供非常丰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是治疗肾出血的好方法,再配合有效的护理可及时发现术后复发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从而提高对肾出血的治疗效果。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