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20例误诊分析

发布日期:2014-10-22 14:45:11 浏览次数:1595

【关键词】 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误诊

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因发病时缺乏典型症状和体征等因素,易造成误诊。现将近5年因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而误诊收入我院神经内科老年患者20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20例,男17例,女3例,年龄62~85岁,平均70岁。有明确头部外伤史4例,经仔细询问才回忆起有轻微头部外伤史10例,否认有头部外伤史6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2例,腔隙性脑梗死8例,糖尿病史3例,眩晕发作史3例,痴呆2例。有头部外伤史14例,受伤至发病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1年多,一般多在头部外伤后6个月内发病。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发病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其中14例头痛为首发症状,头痛的性质多为持续性胀痛和波动性头痛,低头弯腰和咳嗽时头痛加重,7例伴恶心呕吐,呕吐呈非喷射状。其他神经症状有:记忆力减退、智能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等,其中2例突出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而误收入精神病院。主要体征有:偏瘫10例,局部运动性癫痫发作2例,失语2例。眼底检查视乳头边缘不清3例,眼底片状出血1例。

1.3误诊情况:误诊为脑动脉硬化症4例,急性脑血管病12例,癫痫病2例,老年性痴呆并精神障碍2例。

1.4确诊方法:20例均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均在幕上。左侧12例,右侧5例,双侧3例;血肿在额顶颞部8例,额顶部5例,颞顶部5例,额叶2例。

2结果

选用颅骨钻孔闭式引流术手术治疗17例,均痊愈出院;经脱水、止血等对症治疗好转出院3例。

3讨论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者,好发于老年人,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1]。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起源及机制尚不明确,大多数都有头部外伤史[2]。被多数人接受的理论是头部外伤后桥静脉断裂缓慢出血的学说。老年人额前或枕后着力时,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易撕破脑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颗粒等也可受损出血[1]。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扩大的原因,可能与脑萎缩、颅内压降低、静脉张力增高及凝血机制障碍等因素有关[1-2]。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发生于老年人,大部分有轻微头部外伤史,少部分病史不明确。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上症状多不典型或症状与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容易误诊。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易误诊的原因有:①老年人既往多由于记忆力减退,对轻微头部外伤不能回忆,且发病时症状及体征的出现距头部受伤时间多在数月以上,病史中头部外伤史漏诉或医生对头部外伤病史采集不全,造成误诊。②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生理性脑萎缩,颅腔代偿性腔隙增大,硬脑膜下血肿局部压迫造成脑组织受损的症状及体征时,表现智能或神经精神症状为主者,易误诊为神经症或精神病。③部分患者仅表现头痛或以头痛症状为首发者,神经定位体征缺乏或颅内高压症状不明显者,易误诊为慢性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硬化症等。④老年患者既往多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腔隙性脑梗死、痴呆等,发病时出现神经局灶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抽搐等,易误诊为卒中再发或原发病加重,临床医生诊断上思维固定而造成误诊。总之,老年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早期诊断较为困难,易被误诊为多种疾病。为减少误诊,对老年人有慢性头痛,有精神及智能障碍症状者,有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和或颅内压增高症状者,不管有无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在鉴别诊断上应想到本病的可能,要详细询问病史,认真进行神经系统的检查,尽早进行头颅CT扫描,必要时进行头颅MRI检查,头颅MRI检查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优于头颅CT[1-2]。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多选用颅骨钻孔闭式引流术,手术预后良好,关键在于尽早确诊。

【参考文献】

[1]章翔.临床神经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204-206.

[2]王新德.实用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350-351.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