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第一位从事胃食管反流病专业的博士
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血管介入外科、胃食管反流病中心是国内第二家血管疾病和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中心。该中心是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忠镐的亲自指导下成立的,汪忠镐院士为该院名誉院长及科室顾问。科室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医学博士后1名,医学博士2名,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多名,以及一支技术精湛、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护理队伍。
该中心拥有国内第四家、省内第二家复合手术室及24小时胃食管pH和阻抗监测仪,食管测压仪,咽喉反流监测仪,美国高分辨率胃肠动力检查系统和配套的重症监护仪。该中心以药物治疗、微创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射频消融及腔镜下胃底折叠手术等为主要治疗手段,为广大患者提供最合理的治疗方案。
2003年,季锋在济南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有幸拜会了中国当代血管外科的奠基人汪忠镐院士,当时汪院士被邀参加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组山东省分会的
开幕式。季锋当时就被汪院士的博学和医学大家的风范所折服,萌生了向汪院士求学的志向:学习血管外科,就要师从水平像汪院士这样的大家,将来才有可能成为一名有所作为的大夫。
“因为自己是外科大夫,在上学期间动手机会特别少,所以2004年毕业时我没有马上继续深造,而是抱着先工作,在掌握基本外科技能、积累一定临床经验之后再求学的想法,在山东省一家地区级医院从事普外科工作。”季锋说。他工作后一直没有放弃理论方面的学习,因为他深知要考取汪院士的博士不下真工夫是不可能成功的。当时的他根本就没有节假日一说,下班即上班,从每天繁忙的工作岗位出来就要面对枯燥乏味的书本。寒暑更替,在辛勤耕耘了两个年头后,2007年5月季锋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季锋成为汪院士的学生。
2007年6月,季锋去北京进行入学前体检,并借机拜会了恩师汪院士。结果一见面却大大出乎他的所料:汪院士要他转行学习胃食管反流病。这个病他从未听说过,大学的教材连这个病名都没有,季锋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汪院士考虑到季锋报考的是血管外科,一下完全转行可能无法接受,就对季锋说:“攻读博士3年里,你可以做些这方面的研究,毕业后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再决定从事何专业。”虽然季锋没有心理准备,但他深知汪院士这个视学生如子的老师只会为学生好,而且这个对学术和事业如此执著并且已经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功成身退的70岁老人晚年改行研究胃食管反流病,里面一定大有学问,于是季锋答应了老师。
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对于国内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也是未知的处女地,没有典籍可循,也没有经验可鉴,一切从零开始,一切都要自己探索。遇到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有时候病人治疗效果差了,季锋也曾彷徨失意过:是不是自己选择错了,胃食管反流是否只是昙花一现,并没有想像的那样前景无限。“当我们这些学生流露出这种情绪时,汪院士就会给我们打气,让我们消除这些疑虑。”时间飞逝,到2010年,3年学涯很快要结束了,这时的季锋义无反顾,执著地爱上了这一行,不用老师劝,他已经决定一辈子从事它了。因为他知道这是个朝阳产业,只要稍稍努力一下,就会带他驶向成功的彼岸。
为了解救河南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北京的医疗服务,季锋应郑州大学四附院的邀请,于2010年6月在郑州设立了河南省第一家胃食管反流中心,从此开始了披星戴月的生活。他每个周末晚上11点到达郑州,第二天会诊、手术、治疗完病人后返回北京,回到自己家往往已经是凌晨了。为了救治更多的病人,不辜负汪院士的嘱托,苦一点又有何妨!季锋常常这样安慰自己。经过一年的坚持,季锋迎来了自己事业的春天,中央电视台第十二频道对汪院士及胃食管反流病进行了报道,两周时间季锋在北京和郑州开展了20例手术,其中19例是在当地医院被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均获成功。“短期内的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前面的路还很长,可探索的东西还很多,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希望用我们的热情和激情,将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得更透彻,以此来回报广大患者。”季峰动情地说。
当你在饱餐后、睡眠中或晨起时发生剧烈的咳嗽、咳痰,甚至是哮喘样发作时;当你长期被讨厌的咽部异物感所折磨,甚至夜间被憋气和呼吸困难所惊醒,被迫采取端坐或直立体位时;当你因反流物喷射至咽喉部和呼吸道,导致喉痉挛和重度呼吸困难,令你窒息时,您一定要想到自己可能是患上了胃食管反流病,而不是哮喘。
只是一次意外,才揭开了哮喘误诊误治的冰山一角。这次意外要不是发生在中国科学院汪忠镐院士身上,那么意外可能永远是意外,真相可能永远石沉大海。汪忠镐院士年近七旬时突然患上“哮喘”,并频繁发作多次威胁到生命,经历长达两年的误诊误治,经过自身感悟和推测,最终证实自己所患“不是哮喘,而是胃食管反流病”,随之经过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治疗后,“哮喘”奇迹般消失,伴随他的“过敏性鼻炎”和打鼾也同时缓解。
而正是汪院士误诊误治的经历从此颠覆了医学界对一些传统疾病的认识——许多伴随人类历史的疾病原来是一种简单的胃病惹的祸。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包括从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等反流进食管导致的一种疾病。它不只表现为哮喘样发作,它的临床症状非常多样,除了常见的泛酸、烧心、胸痛或胸骨后不适感之外,还存在其他症状,如咳嗽、咳痰、喘息、吸入性肺炎、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呼吸道症状,也可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喉部发痒、声音嘶哑、鼻炎、打鼾、耳鸣、中耳炎等耳鼻喉症状。病人还有可能出现口腔溃疡、口苦、龋齿、舌灼热感等口腔科症状。此外,由于食管的部位靠近心脏,胃食管反流病胸痛特点与心绞痛极为相似,很容易混淆而被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还有些患者有胸闷、气短、心悸甚至早搏,一直按心脏病治疗,却得不到很好的疗效。
正是由于这个疾病的症状表现复杂多样,“走错门诊”的事情时有发生。在季锋接诊的患者中,95%都有被误诊的经历,有误诊为慢性咽喉炎的,有诊断为支气管炎的,有当成过敏性哮喘治疗的,有当成冠心病放了冠脉支架甚至做心脏搭桥手术的,还有一些患者没有诊断却被当成神经病或是精神错乱看待的,有的患者甚至因此病反复自杀。
食管测压、胃镜检查、钡餐检查、食管滴酸试验等可初步筛查胃食管反流病,但食管pH测定目前认为是诊断食管反流病酸反流的金标准。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正常值为6,当降至4以下时表明有反流存在,阳性率为95%。对于症状不典型、辅助检查结果不明确,而在临床上又怀疑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诊断性药物试验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办法。诊断性药物试验(PPI试验)通常是这样进行的,即标准剂量的PPI(如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治疗2~3个月。若患者症状消失或好转提示为明显的酸相关疾病。该试验可靠,简便易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胃食管反流病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慢性病,如果选择保守治疗的话就需要终身服药,而部分患者保守治疗的疗效没有预期中的理想。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控制胃酸反流的“阀门”——贲门括约肌松弛造成的,而括约肌松弛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所以目前药物治疗只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不能根本治愈。
对于长期药物治疗疗效减弱或出现副作用,或者患者不愿服药时,而症状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时,可考虑内镜下微量射频治疗或腹腔镜下的胃底折叠术,它们均可通过修复松弛的贲门括约肌达到很好的疗效,很多患者甚至完全恢复健康。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