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症小儿先天性光敏感性卟啉症的症状
(一)发病原因
本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疾病。尿卟啉原Ⅲ辅合成酶的基因位于第10号染色体的长臂,至少有7种以上不同位点的基因突变导致此酶活性的缺陷,其中以第217位点上的胞嘧啶(C)代替胸腺嘧啶(T)的突变型最为多见,占突变总病例的26%。具有不同的表现度或不全的外显率,多数基因携带者并不出现症状,因而家族中时常可以发现一些人虽然没有临床症状,但其红细胞血浆和粪中有较轻程度的生化异常。
(二)发病机制
由于红细胞内尿卟啉原Ⅲ和合成酶活性减低,使尿卟啉原Ⅲ合成酶作用下的羟甲基胆色烷,Ⅰ不能按正常顺序完成色素代谢,羟甲基胆色烷可自发形成过多尿卟啉原Ⅰ。尿卟啉原Ⅰ不能最终变成血红素,而氧化成尿卟啉Ⅰ,尿卟啉原Ⅰ又在尿卟啉原脱羧酶作用下脱羧形成粪卟啉原Ⅰ,最终氧化成粪卟啉Ⅰ。正常人每天合成Ⅰ型卟啉仅数百微克,本病却可合成达100mg以上。
临床特征
为婴幼儿期出现红色尿,分光镜检查出卟啉,临床上兼有皮疹、疱疹或腹痛等症状。症状表现因型而异。共同点均有卟啉的排泄量增加,但尿色的改变不一,重者可有明显的尿色改变,轻者尿色外观如常,与卟啉在尿液内的浓度有关。
1、 红细胞生成型卟啉病:又名先天性卟啉病,多系急性发作,男多于女,年幼儿即可发病,皮肤水泡通常是严重的,在出生不久即出现,常伴有贫血和血尿。有些在成人期出现症状很轻。疾病的严重度根据每个病人的突变和酶缺乏的程度。严重的病例在子宫内有积水,在新生儿黄疸用光疗时表现明显的光过敏。由于过量的卟啉使子宫内的羊水成红色,这有助于诊断。最引起注意的症状是皮肤对于日光的敏感,对机械性刺激也较过敏,皮肤暴露部分如面、手等处出现发痒斑、水肿、继变为疱疹,内含浆液,疱疹可伴有脓疹或中央坏死,结痂后留有色素瘢痕。皮肤易有色素沉着,牙、指甲及骨质可有卟啉沉着而呈红色、棕色或黄色。可有多毛现象。结膜、角膜及虹膜可起类似疱疹病变,能导致失明。偶有自初生或生后不久即出现红褐色尿者。最初表现为尿布被染成淡红色或棕红色,有时不被注意。
2、红细胞生成型原卟啉病:患者大多于幼年开始出现症状在6岁前发病少数可延迟至青春期,本病好发于日光强烈的夏季随晚秋至冬季日光强度变弱,症状逐渐消退。主要的表现为皮肤对日光过敏。皮肤暴露于强烈的日光后先感觉灼热接着便发痒,刺痛,各个病人的症状轻重很不一致,再暴露于日光可以有反复发作。此型比上述的红细胞生成型卟啉病为轻,多不发展到水疱及溃疡。多毛及色素沉着也不常有。牙无荧光。病情多为一过性,数天内消退,偶有迁延如湿疹样病变。
1、尿检粪检 尿中有大量尿卟啉Ⅰ和少量粪卟啉Ⅰ。粪中有大量粪卟啉Ⅰ及少量尿卟啉Ⅰ。发作时,尿排出尿卟啉Ⅰ增加,-氨基酮戊酸和卟胆原正常。缓解时,尿排出尿卟啉Ⅰ减少,而粪排出卟啉增加。
2、骨髓象和血象 均可见溶血性贫血的变化。红细胞计数下降,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多, 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值明显减低或倒置。骨髓增生程度和骨髓细胞造血均在正常范围。
3、红细胞中卟啉:成熟红细胞、幼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中尿卟啉Ⅰ及粪卟啉Ⅰ含量增加。红细胞中游离的原卟啉超过正常范围,多在5.4~81.0mol/L是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4、分光镜检查 尿卟啉分光镜检查在552m处有一吸收光带。
5、荧光镜检查 部分红细胞核照射紫外线后,进行荧光镜检查,可呈现荧光。此方法简便易行且可靠。
6、铁动力学检查示血浆铁的转换率和铁的利用均属正常,尿颜色正常,不含原卟啉。
7、可选择做B超,心电图,X线检查。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