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物变态反应小儿药物变态反应的症状
药物由各种途径进入体内而诱发机体发生过敏反应,一般均发生于多次同种药物接触之后,而少发生于首次接触者。但青霉素过敏休克可发生于第1次注射后,因此类病人注射青霉素前曾有过青霉素的接触。
1、进入途径 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在诱发变态反应上十分重要。局部皮肤处理较其他途径更易致敏,而口服很少致敏,如乙二胺常作为稳定剂和抗组胺药的基质,氨茶碱中也含有它,局部用乙二胺致敏后,再口服或静脉用氨茶碱可引起全身性皮炎。
2、药物处理频度 药物处理的次数越多,治疗持续的时间越长,发生变态反应的危险就越大,间断治疗较持续治疗更易致敏。
常见致敏药物为青霉素、阿司匹林或非类固醇类抗炎剂和变应原提取液。
1、IgE介导的变态反应 本型可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变应性眼鼻炎/哮喘。重者有气道堵塞、休克、昏迷、甚至死亡。本型在儿童不及成人严重。
2、细胞毒性反应 由于药物直接与组织发生反应,易造成组织损伤。如青霉素、奎宁、奎尼丁、安乃近等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就是抗体针对红细胞的。
3、免疫复合物反应 血清病是一个全身性免疫反应,形成的可溶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了补体造成组织损伤。临床表现为发热、荨麻疹、淋巴结肿大和关节炎,偶有周围神经炎、血管炎和肾小球性肾炎。原发性血清病在小儿少见。
4、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 本型可能在药物反应中更常见。局部用药包括抗组胺药物、苯佐卡因、乙二胺、皮质激素、新霉素和对氨基苯甲酸等易引起变应接触性皮炎。口服磺胺等药易出现固定药疹。特别重要的是用于皮肤的制剂易于致敏。
1、药物热 由药物过敏所致的发热称为药物热。它常常是药物过敏的最早表现,或与其他症状并存。儿童药物热的发生率较低,常见引起儿童药物热的有阿司匹林、青霉素和其他抗生素。
2、药物疹 药物过敏常可引起皮疹,称为药物疹。药物疹一般紧跟药物热发生;但也可以先于药物热发生。皮疹可有多种形态,如麻疹样,猩红热样,湿疹样,荨麻疹样,紫癜样,疱疹样等。有一类固定性药疹,其特点是由同一药物引起的皮疹,每次发作都发生在同一固定部位。初起为红色,以后逐渐转为黑褐色,很难消退,或甚至终生不退。引起这类皮疹的药物主要有酚酞(通便药),巴比土类(镇静药),磺胺药,重金属盐(如铋剂,锑剂),砷剂等。但多数药物疹的形态不具特异性,也就是说,不能根据药物疹的形态来确定致敏药物。过敏性紫癜儿童多见,偶尔为水杨酸盐所致。结节性红斑儿童少见。
4、血清病样反应 血清病是首次应用血清(如马血清)制剂,经过 10 天左右发生的一种过敏反应。临床表现为发热,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肝脾肿大等。
5、其它系统性损害 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可引起全身性损害,如过敏性休克,血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呼吸系症状(鼻炎,哮喘,肺泡炎,肺纤维化等);消化系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肝损害(黄疸,胆汁郁滞,肝坏死等);肾损害(血尿,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神经系损害(偏头痛,癫痫,脑炎等)。
一、一般检查 做血、尿、便常规检查,可发现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高。
二、特异性试验检查 做血清抗体检查和药物过敏的特异性试验检查,旨在明确病人致敏的药物究属何种药物。这是药物过敏防治上的关键问题。
1、药物过敏特异性试验:上述的临床诊断方法,虽仍属于推断性的,却常能较准确地判明致敏药物的种类,能满足一般临床工作的需要,但在几种致敏药物的同时应用时,便较难得出肯定的诊断。此外,还存在这样的问题:① 在少数情况下,可疑致敏药物很可能是对原有疾病的治疗上很为必需,也许还不能用其他药物代替;②从长远角度讲,既使这一次药物变态反应的症状治愈了, 也还需要最后确定致敏药物的种类,以便今后禁用这种药物及化学构造上类似的药物;③对某些易于致敏,但治疗中却常常需要的药物,如何在用药前预知病人对此是否过敏。因此,通过客观的试验方法,来确定致敏药物的种类,还是必需的。
2、方法:当前对药物过敏最常用的特异性试验方法有8种:①贴斑法;②抓伤法;③点刺法;④结膜法;⑤舌含法;⑥皮内法;⑦皮窗法;⑧药物激发试验。其中以贴斑法、抓伤法、点刺法及皮内法较为常用,其准确性以皮内法为最高。但皮内试验只能用于某些对皮肤无刺激性的注射用药液,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其他剂型均不适用,而且对于某些高度药物过敏者有由皮内试验而引起严重休克反应者,故使用中亦应谨慎小心,药液应经过充分稀释,剂量应严格控制,以防严重过敏的发生。
药物过敏激发试验的采用应持慎重态度。对于有严重过敏反应者一律禁止采用,以防不测。一般较多采用者为口服药物引起胃肠或皮肤反应者;在经过皮肤试验不能得出明确结果时,待病人过敏症状消失,停用一切药物后,口服一次所疑致敏药物的单位剂量,观察24~48h有无胃肠或皮肤过敏反应出现。
① 因进行此种试验有引发全身性过敏反应的可能, 试验场所必须具备有必要的急救设备。
③ 皮内试验注射后, 不能离开病人, 要注意观察,谨防意外。
4、假阴性:药物过敏的特异性试验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出现假阴性或假阳性反应。出现假阴性结果的原因有:
④当病人在应用抗组织胺药物、麻黄素、肾上腺素、皮质激素等时可以影响皮肤反应性。
5、假阳性:病人对某药根本无变态反应, 但有时皮肤试验的结果却产生阳性现象,称为假阳性反应。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原因有:
①药物本身具有非特异刺激性,如酸性、碱性、酊剂、醚类等药物对皮肤均有一定的刺激性。
②试验本身的物理性非特异性刺激,如抓伤、点刺、注射、皮肤窗括屑等,均可使皮肤出现一定的非特异反应。
③药物中的杂质、染料、赋形剂、矫味剂等亦可能引起过敏,与药物本身的过敏发生混淆。
综上所述,药物过敏的特异性试验尚有不少缺陷,对最后确诊致敏药物尚有一定的限制;但是它在预防严重药物过敏方面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在我国,自从对青霉素、链霉素广泛开展注射前的常规皮肤试验以来,已对预防严重青霉素、链霉素过敏反应发挥了重大作用。即使它目前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药物过敏特异性皮肤试验的实用意义是不容否定的。
①参考意义:对于药物过敏的特异性诊断有重要的。阴性结果虽不能完全排除过敏的可能,但阳性结果则对确定过敏药物有很大帮助。
②确立诊断:如果经过局部皮肤试验而出现了周身性症状,且其表现与该药物过敏时出现的症状一致,则对确立特异性诊断意义重大。
③帮助诊断:对于由药物过敏而致的接触性皮炎,经过皮肤贴斑试验往往能导致与发病时相似的局部皮肤症状,对帮助诊断有较大意义。
首先要停用一切可疑的致敏药物及与其结构近似的药物。停用致敏药物后, 轻症病例的皮疹多迅速消退, 必要时可口服抗组织胺药、维生素C等。症状重者可口服泼尼松, 皮疹消退后减量以至停药。外用药一般可给炉甘石洗剂, 轻症也可不用。固定性药疹有糜烂及渗液时,可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持续湿敷患处, 一日2~3次, 每次30~60 min,不湿敷时可外用40%氧化锌油, 一般可迅速治愈。
重症药疹如表皮坏死松解型、 剥脱性皮炎型及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 其皮肤症状重, 并多合并有高热、 肝脏和肾脏损害, 死亡率高, 需及时抢救,其措施要点为:
1、 尽早足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以控制病情, 一般可给氢化可的松静滴;
3、支持疗法, 注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蛋白质摄入量不足时, 可小量输血等;
5、 若致病药物为重金属, 应使用二巯丙醇(BAL)或二巯丁二酸钠,以促进药物排出;
2、 用药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性体质、 有否药物过敏史, 避免使用过去曾过敏的药物或与其结构相似的药物;
3、谨慎对待皮试: 在使用青霉类抗菌素或破伤风抗毒素时, 必须按规定做皮肤过敏试验, 阴性时方可使用, 皮试时一定设有对照, 皮试场所应备急救药物;
4、 用药过程中如出现皮疹, 应注意药疹的可能, 一旦确诊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5、 致敏药物确认后, 向患者交待清楚, 以后避免再用该药物或含有该药的复方药物, 并应将可疑致敏药物记录于患者的病历或医疗手册的首页;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