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化棘皮瘤
瘤细胞血型抗原检测:角化棘皮瘤细胞膜血型抗原阳性,有助于与鳞状细胞癌的鉴别。
组织病理:本病损害的结构,如细胞特点一样重要。因此,最好切除整个损害,至少也要从损害中央包括其一侧,最好两侧切取梭形标本。因损害底部的组织学变化对区分鳞状细胞癌至为重要。
各型角化棘皮瘤的组织象基本相同。早期损害表皮凹陷如火山口样,其中充满角质物,底部表皮增生,表皮突向真皮不规则延伸。这些表皮突在许多地方与其周围间质分界不清,表皮内可见不典型细胞,核丝分裂及角珠。真皮内有相当显著浸润。病变进一步发展成熟时,表皮凹陷扩大如火山口样,其中充满了角蛋白,两侧的表皮如拱壁状,其底部表皮可向上与向下增生。增生的表皮内仍可见某种不典型性细胞。但较早期损害轻,角珠增多,其中心大都完全角化。瘤的底部界限清楚。
角化棘皮瘤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Top]
本病早期无论在临床表现上还是病理变化上均与鳞状细胞癌类似,两者间鉴别比较困难。但本病发展较鳞癌快,通常无破溃,可以自愈。这些可作为临床鉴别要点。典型的角化棘皮瘤瘤细胞膜上含有自由花生凝集素结合位,可被花生凝集素染色。鳞癌细胞膜上虽也含有同样的结合位,但因被唾液酸遮盖,故不能被花生凝集素染色。这种组化方法,有助于鉴别诊断。此外,血型抗原可见于角化棘皮瘤瘤细胞,但不见于鳞癌的癌细胞巢,或只呈片状分布,这对鉴别诊断也有参考价值。
角化棘皮瘤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Top]
已有报告伴发红斑性狼疮、白血病、麻风、肾移植、光化学疗法、烧伤和放射治疗者。
角化棘皮瘤应该如何预防?
[Top]
本病虽可自愈,但不能预测其消退时间。更重要的是本病与1级鳞癌即使活检后亦不易明确鉴别,因此活检切除或刮除和电灼疗法直径小于2cm的损害,在大多数病例中是必要的。
损害内直接注射氟尿嘧啶溶液和损害内注射甲氨蝶呤(25mg/ml)0.5~1ml或肌注甲氨蝶呤25mg/周有效。博莱霉素(bleomycin)1ml加等量利多卡因损害内注射,可使损害在注射20天后消退。巨大角化棘皮瘤用足叶草脂及安息香复合酊治疗有效。巨大和顽固性皮损,如发疹性,巨大多发性或边缘离心性角化棘皮瘤可内服或外用维A酸类药物及环磷酰胺治疗。甲下角化棘皮瘤可选用放射疗法。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