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垂体微腺瘤的影像变化

发布日期:2014-10-13 09:06:25 浏览次数:1595

(1)直接征象:垂体内低密度(信号)区是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可靠征象。低密度(信号)区在3mm以上或超过垂体体积的1/3即可诊断为垂体微腺瘤。低密度(信号)区的显示与垂体及肿瘤的造影剂充盈方式有关。造影剂快速增强扫描时,由于垂体的血供极其丰富,且无血-脑脊液屏障,注进造影剂后可立即增强,其增强的程度与海绵窦及颈内动脉相接近。而肿瘤组织的血供不及垂体丰富,增强不及垂体迅速,肿瘤密度(信号)增加缓慢,因而在注进造影剂的一瞬间,肿瘤与邻近垂体组织或海绵窦相比呈低密度(信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循环血中的造影剂浓度逐渐降低,垂体与海绵窦的密度(信号)均逐渐下降,肿瘤组织逐渐呈等密度(信号)。因此,快速增强扫描可使低密度(信号)区的显示最佳,而延长注射造影剂至扫描完成的时间则会造成漏诊。少数微腺瘤表现为或度(信号)区,表现为等密度(信号)区的微腺瘤只能依据占位征象进行诊断。

①垂体增高和(或)上缘膨隆:垂体高度超过8mm即提示可能存在微腺瘤。但正常垂体高度也可能8mm。另外,垂体高度正常也不能否定微腺瘤的存在,因此不能单纯用垂体高度作为微腺瘤是否存在的惟一标准,必须结合其他CT表现。垂体增高且上缘膨隆,则高度提示微腺瘤的存在,若垂体上缘的隆起不对称,则更支持微腺瘤的诊断。有人报道,垂体增高且上缘隆起不对称,91%有肿瘤存在。垂体上缘呈普遍性隆起只有部分病例中线区有肿瘤存在。由于正常垂体上缘也可膨隆,故观察垂体上缘形态也需结合其他征象。

②垂体柄移位:肿瘤的占位效应可将垂体柄推向对侧,但在少数情况下,垂体柄也可向肿瘤同侧移位。另外,动态增强扫描可见垂体柄四周毛细血管丛,微腺瘤的占位效应也可导致此毛细血管丛的移位。垂体柄偏离中线2mm以上,经常提示微腺瘤的存在。同样,在分析垂体柄的变化时也需结合其他CT征象,由于微腺瘤病人垂体柄可以不移位,而正凡人的垂体柄又可略偏离中线。

③神经垂体消失:冠状CT扫描在通过垂体后缘的层面上,在鞍背前方常可见到略低密度的卵圆形后叶;而MRI检查可更清楚地显示神经垂体。微腺瘤的占位效应常导致后叶受压缩小而不能显示,或被挤向一侧。但若肿瘤发生于前叶前部,体积又较小,其占位效应不重,则仍可见到后叶。故神经垂体消失经常提示有微腺瘤,而后叶显示良好也不能完全排除微腺瘤。

④鞍底骨质的变化:微腺瘤可导致鞍底骨质的吸收或破坏,使鞍底两侧厚度不一,CT表现为鞍底一侧变薄或破坏。但正凡人鞍底厚度有较大变异,只有骨质改变伴有相应部位的其他异常表现时,才可以为异常。

总之,垂体是否异常或是否存在微腺瘤,应从垂体高度、上缘形态、内部密度(信号)、异常密度(信号)区的存在及其大小、密度(信号)及边界、垂体柄的移位、神经垂体及鞍底骨质的变化等几方面进行仔细观察,垂体柄移位、后叶消失及鞍底骨质的变化,可提示有微腺瘤存在。

(编辑: 宛中 )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