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寒露过后 主防凉燥

发布日期:2014-10-22 15:30:46 浏览次数:1595

10今年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谚语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养生专家提醒,寒露节气后,要重点提防凉燥,多吃豆类,以防疾病缠身。

寒露节气的由来

寒露是深秋的节令,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此时大雁南飞,菊花渐黄,相比之前的白露节气,此时气温更低,露水更多,且带寒意。

关于寒露名字的由来,史书上这样记载的: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说辞是: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通纬孝经援神契》也云: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言露冷寒而将欲凝结也。这些文字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寒露时节气寒气渐重,晶莹的露水闪烁冷澈的光芒,将要凝结成霜了。此时天高地阔,凉风飒飒,山楂、柿子为了争宠,争吵得面红耳赤,植物的叶子由青变黄,青黄交错,随风飘舞,大地就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被湛蓝的天空和白云映衬着,有一种辉煌寥廓的寥廓之美。

在坊间,关于寒露的说法颇多,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说的都是寒露一到,天气就真的变凉了,要适当加衣了,虽然有春捂秋冻之说,但凡事有个度,过了度,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从古到今,寒露对于辛苦了一年的农民来说都是一个喜悦、丰收的节气。寒露节气,昼暖夜凉,晴空万里,对秋收十分有利。古人把寒露称为秋收节,有谚语为证寒露时节人人贮,种麦、摘花、打豆场。

寒露时节主防凉燥

人人常说的秋燥,其实有分温燥和凉燥:初秋,多日无雨,烈日似火,这样引起的燥气就是温燥;而到了深秋,由于寒风骤起,凉气入侵,产生的燥气便是凉燥。

凉燥的主要症状是咳嗽痰稀、咽干唇燥、鼻塞不通、无汗、恶寒头痛、轻微发热。中秋之后阳气弱而阴气变长,也是人们疾病多发的时候,尤其是老人和儿童要特别注意才行。

秋季养生要注重养肺护阴、养津惜液,这样才能增强自身的抵抗力,防止燥邪的侵袭。所以,饮食上宜食麻以润其燥。麻即芝麻,能滋阴润肺;其实除了芝麻,像花生、松仁等油性植物都具有润燥的功效。芝麻能做的菜肴很多,比如芝麻糊、芝麻饼、芝麻酥,在秋季可以尝试多吃一些。

中医认为肺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因此,多摄取酸性食物,可以刺激人体内分泌更多的津液,从而达到减燥润肺的目的。平日饮食,可在饭菜中多加些醋,山楂、秋梨膏、柚子等也是不错的滋阴润燥的酸性食物。

寒露节气后要特别注重足部的保暖,以防寒从足生。由于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又因为脚部的脂肪层较薄,特别容易受到寒冷的刺激。脚部受凉,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导致人抵抗力下降。呼吸道对冷空气刺激极为敏感,骤然降温使呼吸器官抵抗力下降,病邪就会乘虚而入。

热水泡脚既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又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使人精力充沛。还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从而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寒露过后多吃豆

寒露时雨季结束,降水明显减少,秋干气燥,每天应注意喝足水。光照充足,是全年日照率最高的节气,可以增加室外活动,适度的光照,以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水平;应注意这个时候昼夜温差增大,应注意增衣保暖。

在饮食上还是需要遵循平衡膳食、食物多样的总体原则,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吃一些含水分多的食物,少吃辛辣的食物,如辣椒等,经常喝粥,如莲子银杏粥、山药绿豆粥等,以防治咽干口燥等。水果可以选择梨、柚子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等,同时建议多吃点豆类食物。

大豆包括黄豆、黑豆和青豆。大豆制品品种繁多、口味多样,有豆浆、豆腐、豆腐干、腐竹、豆豉、豆瓣儿酱、腐乳等。豆制品发酵后蛋白质部分分解,更容易消化吸收,一些营养素的含量会有所增加。豆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与牛奶相当,而且容易消化吸收,但含的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都低于牛奶,也不含胆固醇,适合于老年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饮用。

值得一提的是,豆浆中钙和维生素C含量远低于牛奶,锌、硒、维生素A、维生素B2含量也比牛奶低,它们在营养上各有特点,二者最好每天都饮用。大豆及其制品营养丰富,还含有磷脂、低聚糖,以及异黄酮、植物固醇等多种有益于健康的成分,具有多种健康功效,建议每人每天吃大约一两的大豆或豆制品。

(据新浪健康)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