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哮病

发布日期:2014-11-23 19:48:44 浏览次数:1596

哮病是具有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病,以喉中痰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哮病发生的主要病因有素质不强,病后体弱,感受外邪,饮食不当;以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过度为诱因。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因痰阻气道,痰气相搏,气道挛急狭窄,肺失肃降而发作。病位在于肺系,涉及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病性有寒热、虚实之分;发作期以邪实主为,区分寒哮与热哮;缓解期以正虚为主,分辨肺虚、脾虚肾虚及主次。哮病的治疗以发时治标,祛邪利气;平时治本,补虚培元为原则。哮病持续发作,病情严重者,应警惕发生喘脱危候。

肺系 是指以肺脏为主,包括皮毛、鼻、咽喉、气道、肺经、肺腧在内,这一系统总称为肺系,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上相互影响。也有专指肺与喉咙相系的部分,或专指喉头、气管而为肺系。

哮病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宿痰伏肺为夙根,遇诱因而引触,因痰阻气道,肺失肃降,气道挛急狭窄而发作,以喉中痰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呷嗽 出自《诸病源候论》:“其胸膈痰饮多者,嗽则气动于痰,上搏咽喉之间,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呷嗽属于哮病,因痰聚胸膈,阻塞肺气,痰气相搏而致,症见咳嗽气喘,喉中呀呷有声。

齁齃 属于哮病,具有痰鸣,喉间若曳锯之声,喘息有声,胸闷气塞,但坐不得卧等症,因气喘时鼻息声高气粗而命名。

食哮 属于哮病范畴,是指由于饮食不当而诱发的哮病。

鱼腥哮 属于哮病范围,是指因食用鱼腥等海羶发物而发作的哮病。

夙根 夙通宿,又称宿根,指久已形成的致病因素,平时不一定发病,往往由其他诱因引触而发病。

寒哮 哮病的一种,又称冷哮。因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为患,每因遇寒而发作。发则喉中痰鸣有声,气喘,痰白清稀,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浮紧。

热哮 哮病的一种,因素体阳盛,痰从热化,痰热为患,因热而诱发。发则喉中痰鸣有声,气喘,痰黄粘稠,舌苔黄腻,脉滑数。

1.哮病的病因与发作机理。

哮病的病因有素质不强,病后体弱,外邪侵袭,饮食不当等方面。素质不强以肾虚为主,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其发生有家族遗传因素的影响,由于摄纳无权,易致水泛为痰,感受外邪,影响及肺。病后体弱以肺为主,幼年或成年患有肺系病变,如麻疹百日咳、咳嗽等,肺受损伤,气虚不能化津,虚火旺则灼津为痰。外邪侵袭,一是气候因素影响,感受风寒、风热之邪而伤肺,二是吸入异物,如花粉、烟尘、有毒气体,影响肺之宣降。饮食不当,或过食生冷,或嗜食酸咸甘肥,或进食鱼腥海羶发物,使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述病因,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肺失布散津液,脾失转输精微,肾失蒸化水液,使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哮病发生的夙根。复遇感受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过度等诱因,则触动伏痰而发作。

哮病发作的基本病机为伏痰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痰气相搏,气道挛急狭窄,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则气息喘促;触动停积之痰,则搏击有声而痰鸣哮吼。

2.哮病的发生要重视体质因素。

哮病的病因要重视体质因素的作用。先天不足,体质不强,肾虚体弱,抗病能力不足;禀赋各异,对致病因素的反应不同。所以,有哮病家族遗传史,婴幼儿先天不足,青少年肾气未盛者,易发哮病。感受外邪,吸入某些异物,食用某些食物,而易于发病者,皆与体质因素相关。体质因素主要在肾。既病,青壮年肾气转盛者,病情可以减轻,辅以药物调治,或可向愈;但中老年肾气渐衰者,则病情渐重,难以根治。

3.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肺脾肾功能失调,痰邪内生,藏之于肺,平时伏而不作,故称为“伏痰”,是哮病反复发作的主要内在病理因素,又称为哮病的“夙根”,若遇诱因触动则易于发作。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既是损伤肺脾肾功能,导致生痰的原因,又是触动伏痰引起发作的诱因。伏痰可随机体状况及病因的不同而转化。素体阳虚,病因于寒,痰从寒化,则致寒痰为患,发为寒哮。素体阳盛,病因于热,痰从热化,则致痰热为患,发为热哮。亦有寒热俱不明显,仅以痰浊壅盛为主,发为痰哮。

4.哮病寒热证的转化。

哮病发作虽有寒热之分,但寒痰久郁,可以化热,以致痰热内蕴,应按热哮辨治,转用清化;热哮过用寒凉而伤阳,痰从寒化,导致寒痰内郁,应按寒哮辨治,治从温化。痰热内伏,亦可因外感风寒而触发,形成外寒内热证,或称“寒包火”,治当解表清里,寒热兼治,温清并用。青少年阳气较盛,易于化热,多发热哮;中老年阳气渐衰,易趋寒化,发生寒哮。

5.哮病治本,尤重补肾。

哮病缓解期,以治本为主,补虚培元。治本要区分肺、脾、肾病变的主次及性质而调治,分别采取补肺、健脾、益肾之法,施以益气、温阳、滋阴等法,或气阴两补,或阴阳两补。出现相兼证候时,应抓住主病之脏,兼顾他脏。由于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根,助肺纳降,且肾气的盛衰关乎于发病及预后转归,因此,治本尤以补肾为要着。通过补肾,改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摄纳功能。若平时无明显症状,肺、脾、肾虚候难以明辨,则取平补肺肾之法,仍然重视补肾。

6.针对哮病发作病机的治疗。

哮病发作时,痰阻气道,痰气相搏,气道挛急狭窄,肺失肃降。应重视针对其基本病机施治。要认清伏痰的性质,寒痰温化,热痰清化,痰涎壅盛则涤痰泻肺,消除其主要病理因素。气道挛急狭窄是哮病发作的重要环节,因此,还要注意选用止痉药物,如地龙、白僵蚕、全蝎、蝉衣等,缓和气道挛急。发作时,痰阻气闭,气逆于上,尚应结合治气,行气以除满,降气以平喘,宣肺以开郁。针对病机施治,有利于尽快缓解症状。

7.寒哮阴盛阳虚证与喘证上实下虚证如何辨治?

哮证发作期一般以邪实为主,但久发不已,亦可伤正。寒哮反复发作,久而伤阳,在下肾阳虚弱,在上寒痰蕴肺,导致阴盛阳虚,亦为上实下虚之患。发作时喉中痰鸣,气喘难以接续,声低气怯,痰液清稀色白,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苔白腻,脉沉无力。治当温阳补虚,降气化痰;方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喘证上实下虚证,亦为肾阳虚于下,痰浊壅于肺,在肺为实,在肾属虚。出现喘而气短,声低,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胸闷,咯痰色白清稀,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或滑。治当温肾纳气,化痰降气;亦用苏子降气汤加减治疗。

以上两证,虽属于不同肺系病变,但证性相近,皆为痰壅于肺兼有肾阳虚弱,故治用同一方剂,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但在具体施治时,尚应考虑到寒哮阴盛阳虚证为寒痰伏肺,应加用温肺化痰之品,如干姜等,注意同中有异。同时,根据本虚与标实的主次轻重,随证情加减用药。苏子降气汤温补肾阳之力不足,若阳虚较著时,应酌加仙灵脾、补骨脂、鹿角片、制附子等,加强温阳功效。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6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