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转基因找到更便捷的办法有没有痛风小时候就能查出来
晚报讯昨天下午,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表彰2010年为我市科技事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等市领导为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获奖者、山东省和青岛市科技奖励一等奖获奖者颁奖,岛城150项科研项目获得表彰,奖励资金达到536万元。让人略感遗憾的是,两个“科技最高奖”出现空缺。
昨天获表彰的科技项目依然分类评出,四个类别分别是“青岛市自然科学奖”、“青岛市技术发明奖”、“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青岛市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前三个奖项都是奖励给我们青岛的科研人员的,获得这些奖项一等奖的人可获得8万元的奖励,获得二等奖的可获4万元奖励,三等奖则可获得2万元奖励。”市科技局成果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据统计,获奖的150个科技项目共获得市委市政府500多万元的重奖。
150个获奖项目中,青岛市自然科学奖共16项,青岛科技大学《基于纳米复合界面的DNA电化学传感及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检测》等两项研究获得一等奖;青岛市技术发明奖共5项,获得一等奖的项目为《橡塑共混用混炼挤出一体化技术及装备》;青岛市科技进步奖共129项,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的《现代港口综合物流信息平台研究与实施》等17个项目获得一等奖。此外,来自法国的克瑞斯汀·卡通和来自日本的土屋秀昭等6人,获得2010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记者张贝)
50万大奖空缺:
“分量不够”今年不评最高奖
昨天的奖励大会上,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今年的科技大奖获奖者是谁?有几个?奖金多少?”但让大家失望的是,今年我市的奖金额50万元的科技大奖却出现了空缺。
市科技局成果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科技奖励机制已建成多年,以前每年一届的科技大会虽说没有设“科技大奖”,但也有类似奖项——“科技功勋奖”,多数年份都会选出两名大奖获奖人。从2008年我市设立青岛科技大奖这一奖项以来,全市每年都有两人获奖,2008年度获奖的为文圣常和雷霁霖两位院士;2009年获奖的则为刘瑞玉院士和张洪博士。其中,现任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的张洪,获奖时只有40多岁,是我市近年来获得该奖项最年轻的科技工作者。
“科技大奖的评审原则就是颁奖给那些长期努力工作在科技一线,推动了青岛市某一领域的科技进步的人,获奖人不一定非得是院士,但必须得有足够分量才行。”青岛市科技局成果处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据了解,今年科技大奖之所以“名花无主”,主要原因是推荐的项目数量不足、分量也稍差成色。据悉,每年科技大奖的评选流程是: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先推荐各自有望获奖的科技项目,市科技局组织外地专家、学者来进行评审,之所以请外地专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裙带关系导致的评审不公现象的发生;其次,再找一部分本地专家学者进行第二轮的评审;最终由我市权威科技工作者进行第三轮的评审得出最终结果。“往年都有好几十个报名争大奖的,今年才推荐了不到10个,而且分量也不是特别足,所以我们不能硬评。”市科技局成果处负责人对记者说。
青科大前校长:让“转基因”检测变得更容易
“现在世界上各个发达国家的科学家都在研究‘转基因’植物的检测方法,但到目前为止,多数方法都不够灵敏,效果也不太好,所以最近3年,我们这个团队一直在搞这个项目,而且也搞出了一点成就。”昨天的大会上,青岛科技大学前校长、65岁的焦奎(左图)教授谦虚地对记者说。凭借《基于纳米复合界面的DNA电化学传感及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检测》这一科研项目,焦奎和他的团队赢得了青岛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焦奎告诉记者,他们进行的这项研究就是寻找用一种特别敏感的测试方法来检测植物里面是否存在“转基因”,对于转基因植物的检测,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很好的办法,青科大的这一研究,处于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的交叉领域,这一研究方法可以非常敏感地获悉“转基因”是否存在。据了解,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转基因植物的种植越来越广泛,但若鉴定起各类食品中是否含有“转基因”,别说普通老百姓,即便连一些科研院所、食品检测部门都无法做到。“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灵敏,比如要检测一批食品是否含有‘转基因’,简单检测一两个样本根本做不到,必须对一大批样本进行检测,又费时又费钱,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检测过程变得相对容易。”
因为焦奎所领导的团队的突出贡献,如今他们已在全世界最顶级的科技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英国皇家化学会还在自己的门户网站上进行了头条报道。
青医研究团队:
8年攻关锁定“痛风”基因
在获奖名单中,记者看到,青医附院和市立医院的两个团队,分别研究的是“痛风”和“脂肪肝”,这对于预防疾病,提高市民生活质量起到很好的作用。
海鲜和啤酒是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诱发因素,痛风成为包括我市在内的沿海地区的一个常见病种,近些年一些常在酒桌上忙于应酬的成功人士多发此病,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关节炎。青医附院山东省痛风病临床医学中心的“原发性痛风病遗传易感性研究”获得了自然科学二等奖,昨天,该中心副主任李长贵告诉记者,这项研究找到了痛风的易感基因和易感位点,可以提早预防痛风。
李长贵告诉记者,他们从2002年开始,对中国人痛风有关的易感基因进行定位筛查,并成功找到了痛风易感基因和易感位点,这样可以为筛查痛风提早判断。李长贵说:“有了这项研究,我们就可以对出生的婴儿诊断、筛查,如果发现了易感基因和点位,说明对方患痛风的几率很大,这就要求在饮食上要合理搭配,比如长大后不能喝酒、吃海鲜,尽量以吃素为主等。”
据介绍,痛风病在临床上表现为反复急性关节炎,血尿酸浓度增高、关节畸形及肾脏病变等为特征。在饮食上做到“三多三少”可以预防痛风,首先是多喝水,少喝汤。血尿酸偏高者和痛风患者要多喝白开水,少喝肉汤、鱼汤、鸡汤等,白开水的渗透压最易于溶解体内各种有害物质,多喝白开水可以稀释尿酸,加速排泄。其次是要多吃碱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
市立医院团队:
调查5760人揭开脂肪肝病因之谜
市立医院宣世英教授带领团队研究的“青岛市区成人体检人群脂肪肝流行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与防治”获得了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研究团队调查了青岛市企事业单位查体人群5760人,其中脂肪性肝病的检出率为32.41%,男性脂肪性肝病检出率39.38%,高于女性16.37%。脂肪性肝病患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50-60岁年龄段患病率达高峰为43.95%。性别分层后,男性在50-60岁年龄段患病率达峰值为36.10%,女性在60-70岁年龄段患病率达峰值为42.29%。
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血糖及不良饮食习惯等。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脂肪肝家族史有密切的相关性,这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脂肪肝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为脂肪肝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指明了可能的方向,这也正是该团队下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个方向。研究团队表示,对于脂肪肝的认识,有人还存在一些误区,不是喝酒才能患脂肪肝,不喝酒的人,照样可以患非酒精性脂肪肝;脂肪肝不再被认为是良性病变,可治可不治,而是与肝硬化、肝癌等有关的一种疾病;脂肪肝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饮食锻炼等干预措施,进行及早预防;患了脂肪肝,不要觉得无关紧要,也不要乱吃药,而要到医院进行专业咨询与治疗。
本版撰稿张贝摄影臧磊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