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房室传导阻滞
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只有房室传导时间延长,心电图呈P-R间期延长。患儿无自觉症状,听诊可有心尖部第1心音减低。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2型:Ⅰ型亦称文氏现象,即P-R间期逐次延长,最后心房激动完全受阻,P波之后无QRS波,引起心室漏搏。心室漏搏后的第1个P-R间期缩短,呈周期改变。此型阻滞多在房室交界区,预后较好。Ⅱ型系指一部分心房激动传导到心室,而另一部分激动受阻于房室之间,因而发生心室漏搏现象,房室比率大多为3∶l或2∶1,P-R间期固定不变。此型阻滞多在希氏束或以下,预后差,可能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儿可无自觉症状,心率缓慢时,可有头晕、乏力,劳动时气短等症状,听诊时在几次心搏后有一间歇。
1.病史 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的胎心或出生时心率缓慢。患儿母亲血清抗SS-A或抗SS-B抗体阳性。后天性病例有原发病史。
应常规做心肌酶测定、血电解值、pH值和免疫功能血清抗体等检查。 常规做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
1.24h动态心电图 观察心室率缓慢的程度及是否并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等严重心律失常。
2.运动心电图 观察患儿运动耐力,运动后心室率增快程度及是否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如运动后心室率增加10次/min以上,提示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上。
3.希氏束电图 确定阻滞部位,在房室交接区、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下。
4.超声心动图 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进行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房室收缩的关系,可于生前确诊。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