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结肠血管发育不良症1例报告

发布日期:2014-11-24 14:58:44 浏览次数:1600

患者,女,60岁,退休工人。反复解黑便5个月余。5个月前以无明显诱因下反复解黑便10余天就诊并入住本市中医院,行钡剂灌肠检查未见异常,经常规止血、补液治疗1周,解黑便停止后出院。1个月后,无诱因下再次解黑便1天,遂来我院门诊就诊,拟诊“消化道出血”收住本科。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血吸虫病史,否认有胃肠疾患及血液系统疾病史,无手术外伤史,无异常月经史及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入院体检:BP160/80mmHg,神志清,贫血貌,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无膨隆,无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腹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入院后即给予胃镜+病理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化验肠道肿瘤指标CA19-9、CA50、CA125、CEA均阴性,给予止血对症治疗4天,解黑便停止后即行食道至小肠造影(顺行性),亦未见器质性病变。患者因经济原因自动出院。出院医嘱密切观察病情,若再出现解黑便立即来院行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出院约50天,患者无诱因下再解黑便1天,再次急诊收住,化验检查排除了血管造影禁忌证后,速行肠系膜+腹腔动脉造影,结果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支末端分支不规则增粗扭曲,局部可见不规则紊乱毛细血管团,余腹腔动脉及肠系膜血管分支未见明显异常。X线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回结肠支末端血管扭曲增粗及局部不规则,迁曲毛细血管团考虑为局部动―静脉畸形。术中经导管从肠系膜上动脉缓慢注入垂体后叶素6U稀释液后,出血停止。术后常规补液,未另行止血对症处理,术后第4天,复查大便常规示黄、软便,OB(-)。治愈出院,出院诊断为结肠血管发育不良症。

一般来说,以黑便为首发症状的消化道出血多以上消化道出血多见。近年来,由于内镜技术的进步,越来越认识到血管畸形胃肠道出血更为常见的原因。血管发育不良(angiodysplasia,AD)开始在结肠中被认识的,现已知它是60岁以上老人慢性间歇性或急性下消化道出血的最常见原因,也是胃肠道出血原因不明的最常见病因 [1] 。结肠血管发育不良出血的临床表现包括:影响血流动力学的严重便血约15%,黑便高达26%,大便OB(+)高达47%,缺铁性贫血高达15%。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出血的严重程度不同,多数出血可自行停止,再出血率的中位值为50%,反复出血的可能性仍无法确定。目前AD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是继发于结缔组织异常的一种获得性疾病,与肠壁内的压力升高而导致的慢性小静脉的阻塞、动脉硬化或低心输出量而导致的局部粘膜缺氧有关。Boley等 [2] 认为血管发育不良主要出现在右半结肠是因为该处肠壁张力增加的结果,确诊多依靠血管造影及结肠镜。如果血管造影检查发现有这类病变并有活动性出血则可采用注射血管升压素或插管栓塞术进行治疗。本例采用导管注射垂体后叶素治疗,止血快,成功率高与报道一致。

1 Mark B Taylor主编,潘国宗主译.胃肠急症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13-115;487-489.

2 Boley ST,Brandit LT.Vasculav ectasias of the colon.Dig Dis Sci,1986,31:26.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