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这周南昌已有3名户外劳动者中暑死亡

发布日期:2014-10-31 03:52:07 浏览次数:1595

5日下午,记者在昌大一附院急诊科看到,4名医生正在病床前会诊。“这几名病人都是中度和重度中暑。”急诊科副主任张慧利说,从上周三开始,街头晕倒病人一天比一天多,一周内已有3名重症中暑病人死亡。医护人员忙不过来,个别医生甚至也出现中暑症状。

在急救室内,一名老年男子四肢不停抽搐,双眼紧闭,全身上下“全副武装”,头上戴着冰帽,身上披着冰毯,旁边的电子降温仪不停闪烁。张慧利说,患者深度中暑,送进医院时体温高达41℃,已昏迷4个小时。

张慧利说,此前两名中暑死亡者都是男性,或多或少都有基础性疾病。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户外体力劳动者。

记者还走访了昌大二附院、四附院、南昌市第一医院、南昌市第二医院和南昌市第三医院,暂未发现因中暑死亡者。

5日下午,尽管已经抢救了20多个小时,一名洗车工仍在南昌市第一医院的急救室内接受抢救。

据介绍,这名病人是典型重度中暑症状,大小便失禁,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症状。急诊科医生告诉记者,这名病人的情况不容乐观。

据统计,在南昌市第一医院接受抢救的中暑病人中,建筑工人占到4成左右。

在昌大二附医院急诊科,40岁的广西籍男子韦俊汉因在高温下作业导致重度中暑,已昏迷超过50个小时。他是一家米厂的工人,3日下午,正在室内工作的他突然觉得头昏眼花。他停下手中的活,在机器旁边休息。当工友前来叫韦俊汉开工时,却发现他已昏倒在地,送到医院一检查,其体温一度高达42℃。

张慧利提醒,中暑病情加重后会发生高热、无汗、昏迷、休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本身患有甲亢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人更加危险。据统计,重度中暑患者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主要以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和修路工人为主。他们在出现早期中暑的症状时,大多没有及时就诊而是硬撑,导致重症中暑。

如何预防中暑,张慧利建议:第一,尽量避免高温作业、减少户外活动;第二,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以电解质饮料最适宜,不要等到口渴了再喝水,那时身体已经缺水了;第三,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规律饮食,增强身体防御能力;第四,随身携带可口服的人丹、十滴水等药物预防。

一周之内,3名户外劳动者中暑死亡,这条消息刺痛着我们的神经。

天气酷热,非人力所能改变,但不让“热坏人”、“热死人”却是应该做到的。

“高温保护”,不能虚谈。不能“热死人”,只要调整或缩短工作时间,避开最易中暑的时段,就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高温保护”。就是这么简单的“保护”,还有多少户外劳动者还享受不到?

“高温保护”,不能止于“提醒”。要防止“热死人”,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保证规定得到落实。虽然每年这个时候,都能听到有关部门的声音。但我们的疑问是,为什么总是坐在办公室发布“维权提醒”,而不去查查到底还有多少工人被迫在烈日下紧张作业?

“高温保护”,既要“高温费”,也要“高温假”;“高温保护”,重要的不是“提醒”,而是行动。

1、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或“大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大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大江网讯[XXX报]”或“大江网-XXX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江西日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江网·XXX报”。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江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大江网新闻中心电话:0791-6849735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