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分级别 防治各有招
又到了三伏天里最热的第三伏,温度持续偏高且闷热潮湿,很多人感觉到出汗量大、胸闷、头晕、心慌等,医院里因中暑前来就诊的患者也络绎不绝。专家提醒,中暑分级别,防治要注意方法。
中暑症状有轻重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边永君告诉记者,中暑是人体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疾病。作为夏季多发病,室温过高,在热源辐射强的环境下长时间劳动,在炎炎烈日下暴晒等,如无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都可能发生中暑。即使环境气温并不是很高,但湿度较高且通风不畅,同样可能引发中暑。患者年老、体衰、疲劳、肥胖、饮酒、饥饿、穿着不透风以及患有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疾病,服用阿托品及其他抗胆碱能药物而影响汗腺分泌等,均可能成为炎夏发生中暑的诱因。
中暑的时候也有轻重不同的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边永君告诉记者,先兆中暑是最常见的中暑症状,在高温环境下,出现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这时不要慌张,赶快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补充水和盐分,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不得当,上述症状可能会加重,患者的体温升高到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弱,心率快,血压下降就有可能是轻症中暑,需要及时处理,并休息几个小时。
重症中暑时,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下突然昏迷。此前患者常有头痛、麻木、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且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严重的可出现血压下降,心律不齐,甚至出现循环衰竭、休克、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以致死亡。
及时救治要得当
发生中暑时,不要惊慌,应积极采取急救措施。
边永君医生提醒,如果发现自己或他人有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表现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撤离引起中暑的高温环境,到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服,安静休息;补充清凉饮料,如凉开水、绿豆汤、西瓜汁等;饮用适量糖盐水或者运动饮料,及时补充盐分;发热者可加冰袋、冰水敷擦,迅速降温;还可以在额部涂抹清凉油、风油精等,或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中药;条件许可的可给予吸氧处理,一般患者可在30分钟至数小时内即可恢复。如果症状没有好转,应迅速送至医院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对于重症中暑者,除了应立即把中暑者从高温环境中转移至阴凉通风处,采取上述综合措施进行救治外,还应迅速将其送至医院。
中暑病人所住居室应阴凉通风,有条件时,可使用空调,但注意应将室温保持在27℃左右。使用空调时,因门窗关闭室内不通风,此时可给患者适量吸氧。中暑患者常有体液大量丢失,应适时补充清凉饮料,适当补充盐分,宜食清淡的流食或半流食,忌肥甘油腻食品。
预防中暑是关键
夏日最好不要在10点至16点时在烈日下行走,因为这个时间段的阳光最强烈,发生中暑的可能性是平时的10倍。如果此时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准备充足的水和饮料。此外,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人丹、风油精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应少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老年人、儿童、孕妇、有慢性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在高温季节要尽可能地减少外出活动。
边永君医生建议,如果环境温度高于38℃时,要尽量避免外出。对于必须要在高温环境下工作的人,边永君强调,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最好是补充淡盐水,有条件的话补充一些运动型饮料;减少工作时间,注意休息,工作一到两个小时休息一下,使自己身体得到及时恢复;感觉不适时,应立即停止工作到阴凉处躺下休息。
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消耗量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既利于工作和学习,也是预防中暑的有效措施。
●新闻链接
《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出台
四色预警提示中暑预测和防范
本报讯(实习生赵 靖)7月31日,卫生部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高温中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自8月1日开始,高温中暑病例正式纳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范围,各地卫生部门要及时监测和报告高温中暑事件。
预案将高温中暑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级。高温中暑事件报告实行卫生行政部门分级审核、分级确认的事件报告管理制度。卫生行政部门和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建立联合预报和预警机制,一旦发现高温中暑气象条件或高温中暑事件的苗头,要及时向社会公众发布高温气象条件预报或高温中暑事件预警信息,并向当地人民政府提出防控工作建议。
预案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的相关工作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高温中暑事件的责任报告人。每年6月1日各地卫生部门启动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9月30日终止。
预案将高温中暑气象划分为可能发生中暑、较易发生中暑、易发生中暑、极易发生中暑四个等级。各级气象部门根据监测预报确定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适时开展预报工作,并向社会公众发布高温中暑事件防范提示。各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开展高温中暑事件的预测分析,确定预警发布的级别。预警分为四级,为一级预警(红色预警)、二级预警(橙色预警)、三级预警(黄色预警)、四级预警(蓝色预警)。
●相关提醒
暑期出游防中暑有窍门
暑假里很多人会出去旅游,但是夏季气温高,排汗多,外出旅游容易发生中暑,需要我们多加注意,采取措施预防中暑。
穿浅色衣服:夏季外出旅游时应穿白色、浅色的或素色衣服,不宜穿黑色的或蓝色的衣服,因为白色、浅色或素色衣服吸热慢、散热快,穿着凉爽,不易中暑;而黑色或蓝色的衣服吸热快、散热慢,穿着闷热,容易中暑。
中午要休息:早晨空气新鲜,气候凉爽。因此,夏季外出旅游时,出发时间应该早些,到了中午就休息,下午三四点钟以后再进行旅游活动。这样不但旅游时有精神,不觉累,而且还不容易中暑。
多喝盐糖水:夏季高温,出汗过多,体内盐分流失,体内的渗透压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导致中暑。多喝些开水或盐茶水,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水分和盐分,从而防暑。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种多功能运动饮料,富含多种营养元素,能及时补充身体因流汗而缺失的养分,并且携带方便,是旅游途中的一个不错选择。
带防暑药物:在旅游途中,容易遇到多变的气候,忽冷忽热的气温易使人感冒,又闷又热的天气最爱中暑。因此,夏季外出旅游时应带些防暑药物。如人丹、清凉油、万金油、风油精、十滴水、薄荷锭、霍香正气水等。
一旦发生中暑,应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处躺下休息,然后给病人解开衣扣,用冷水毛巾敷在病人的头部和颈部,并让病人服些人丹或十滴水。如果病人昏倒,可用手指掐压病人的人中穴或针刺双手十指指尖的十萱穴。如果情况严重,立即将病人送往附近医院治疗。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