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肢体障碍儿童的特征是什么

发布日期:2014-11-15 00:37:14 浏览次数:1606

肢体障碍儿童和病弱儿童的特征多种多样,以至于想要描述这些特征几乎是不可能的。了解学生肢体障碍和病弱产生的根本原因对设计其所需要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计划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名脑瘫儿童在课程、教学或环境方面可能几乎不需要调整,然而另一名脑瘫儿童却由于动作和智力功能上的严重缺陷而需要大范围的课程和教学调整、适应性设备以及相关服务。一些病弱儿童存在长期的,但相对较轻的健康问题;另一些儿童的耐受力非常有限,需要复杂的医学技术和连续不断的支持来延续他们的生命。一种特定的身体或健康状况发生在不同儿童身上可能有着明显不同的表现过程(Best,2005a)。例如:癌症的治疗对一名儿童可能只有很少或没有积极的效果,也可能延长其生命,或者使疾病完全消除。治疗本身(例如: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住院治疗,化学疗法对一名儿童身体和情绪状况的即时效果)和治疗的结果都对儿童所需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的提供时间和提供类型有显著的影响。

所有这些可变因素使得人们对肢体障碍和病弱儿童的学习和行为特征表现产生非常多的怀疑。尽管如此,关于肢体障碍和病弱儿童学业及社会情感特征还是有两种慎重的描述。

首先,尽管许多肢体障碍或病弱学生个体的表现超过了相应的年级水平一实际上,他们其中一些人是智力超常的但作为一个群体,这些儿童的学业表现在相应的年级水平之下。除了神经性运动功能损伤妨碍了他们的学业表现,药物治疗和一些儿童必须每天接受的日常健康护理也对学业成就有消极的副作用。儿童在发病或久病复发时需要接受住院治疗,这种情况所造成的频繁的、有时是长期的缺课也妨碍儿童的教育进步(Kline&Russel,2001)。

第二,作为一个群体,肢体障碍学生在社会一行为技能测验中的表现低于整个学生整体的平均水平。Coster和Haltiwanger(2004)的研究报告说,任课教师和其他学校专业人员,如物理治疗师和职业治疗师,对62名小学肢体障碍学生的评估表明,40%的学生在7项社会一行为任务中的6项的表现都低于平均水平,而这7项任务都是在学校中令人满意的表现和学习所必需的(例如:遵从社会习俗、顺从成人的指令、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积极地互动、对反馈做出建构性的反应、对个人护理的了解)。

对于一些儿童来说,对其肢体障碍或一种长期病弱的状况在情绪上做出应对是一个主要的问题(Boekaerts Roeder,1999)。保持同伴关系和群体归属感对于一名必须常常停止教学活动或离开课堂去进行治疗或健康护理的儿童来说是有困难的。长期缺勤可能引发儿童对其是否适合上学产生焦虑(Olsen Sutton,1998)。肢体障碍儿童和病弱儿童常常有这样的顾虑,即外表是造成情绪障碍和抑郁感觉的原因(Sexson Dingle,2001)。

肢体障碍儿童是指因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的儿童。肢体障碍儿童的身体运动能力受到限制,并且影响到儿童的一种或多种生活活动。与感官残疾相比,肢体障碍儿童致残的部位是四肢和躯干,他们主要的困难是运动障碍。肢体障碍包括:

(1)上肢或下肢外伤、病变而引起的截肢或先天性的残疾;

(2)上肢或下肢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

(3)脊椎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

(4)中枢或周围神经因外伤、病变或发育异常造成的躯干或四肢的功能障 碍。

肢体障碍儿童残疾程度的划分主要是依据残疾对多种动作技巧的影响程度,通常分为轻度肢体障碍、中度肢体障碍及严重肢体障碍。轻度肢体障碍指儿童具有一定的残疾特征,但可以自行行走;中度肢体障碍儿童指可以依靠拐杖及支架行走,或可以走但在精细动作及发音上有困难;严重肢体障碍儿童必须依靠轮椅,并且需要协助才能正常生活。

肢体障碍儿童由于生理上的明显残缺,行动很不方便,也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肢体障碍儿童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饮食、排泄与起居都需要家长帮助,因此很容易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和依赖感。大多数肢体障碍儿童从小就屡遭挫折,有时还会受到冷眼、欺凌、取笑或不合时宜的同情,这些都会增加他们的挫折感。对挫折心理的研究表明,遭受挫折者一般多采取下列几种不同的方法来维护自尊,一是退缩行为,畏避公开的场合,习惯于孤僻独居,在幻想中寻找精神上的满足;二是反抗行为,以攻击他人泄愤,有的性情暴戾残忍;三是防卫森严,惟恐自我贬值,靠扭曲现实来自欺欺人,严防别人察知自己生理与心理上的虚弱之处;四是补偿行为,竭尽全力克服障碍,为达到某种成功,不惜付出最大的代价。肢体障碍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南登昆,1995)。

1.肢体障碍对婴儿期儿童的影响

婴儿期是初涉人世的孩子对父母建立信任的时期。患有先天性肢体障碍的孩子多数一生下来就被发现有不正常情况。这对父母来说是突然的沉重打击,他们一开始往往不能接受这一现实,表现得十分焦虑,甚至恐惧。有的父母怕碰伤孩子,不敢接触他们,再加上患儿反复住院治疗与父母分离,这些都使患儿和父母间的感情联系中断,患儿会产生一种不信任的感觉,这种早期建立的不信任感将会影响患儿未来与他人的相处和对他们的信任。

2.肢体障碍对幼儿期儿童的影响

幼儿开始显露独立意识,但肢体障碍儿童由于可能存在运动功能障碍大小便失禁等问题而使自己独立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以致无法完成一些有助于建立的简单活动,如进食、爬楼梯等。与父母的分离(如住院)也对幼儿有很大的伤害,他们容易表现出抑郁和攻击行为,并以此作为对他们失去父母保护的补偿。他们还容易产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并且由于缺乏明确的时间概念而把短暂的分离看作是永久的遗弃。

3.肢体障碍对学龄前期儿童的影响

学龄前期儿童更加关心周围事物,也了解一些自己本身参与外部活动的能力。玩耍是他们进行发现和表达自己的主要手段。肢体障碍会干扰他们正常发育的连续性,并使他们那种趋向更加独立的愿望受到打击。由于肢体障碍,他们往往受到父母或他人的特殊对待,甚至吃饭、穿衣、上厕所这些基本活动都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完成。因此,他们无法像正常儿童那样度过这一时期,在心理和行为上仍表现得像是妈妈的婴儿。同时,由于受到肢体障碍的影响,使他们缺乏与同伴玩耍和娱乐活动的机会,从而导致他们的性格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如怕生、无法像同龄儿童一样与人交往等。

4.肢体障碍对学龄期儿童的影响

学龄期儿童开始注意自身的能力和同伴的关系。有上进心是学龄期儿童的重要特征,他们可能因为身体外形不正常或运动技能较差而遭到同伴的讥笑或瞧不起,加上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少,因而在与外人交往中表现出胆怯、害羞等现象。

另一方面,有些肢体障碍儿童往往为了弥补自己在体力方面的不足而特别用功学习。他们中有一些人通过调整自己能很好地适应现实,并且经过努力学习能取得比正常儿童还要好的学习成绩。然而,大多数肢体障碍的学龄期儿童由于受肢体障碍的影响(有时还会伴有其他如器官障碍、智力障碍等),使得他们不能正常学习,导致学习成绩差,逐渐产生比较强烈的自卑感,害怕上学。

5.肢体障碍对青春期儿童的影响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社会压力将会明显地增加,自身形象对他们日益重要,并与他们的性成熟紧密相关。肢体障碍的青少年可能会因缺乏对异性的吸引力以及不能表现自己的各种能力而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损,他们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或认为是社会对他们不公,并以此作为脱离社会的借口。甚至那些曾经能与同性伙伴相处得很好的肢体障碍儿童也会由于青春期的到来而与社会隔离,转而退缩到接纳他们并被他们看作是安全地带的家庭或医院中去。

肢体障碍青少年还会出现压抑、否认、出格和攻击行为,表现为对任何事情失去兴趣,有的变得严重抑郁,甚至会想到自杀。否认自身所患残疾,这种否认在早期是出于肢体障碍儿童心理防护的作用;但在后期,一味地否认则是很不现实的,肢体障碍儿童也会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一些表面安慰性的话,如你的问题并不严重等,反而会激怒他们。所以,在帮助肢体障碍儿童处理这一认识问题时,最好不要完全否认残疾的存在,又不能毫无防备地将残疾的严重性全盘托出,应因势利导,逐步地帮助他们面对现实。

肢体障碍儿童还可能因为对自身残疾的不满,以及对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恐惧和无法有助于他人而产生的羞怯和窘迫的心态,形成内心无名的怒火,不能控制地向外发泄,常常导致出格和攻击行为,包括动作的和语言的,如无端骂医务人员、父母或同伴等。

对肢体障碍儿童要加强心理辅导,一是要帮助儿童正确地认识生理缺陷与心理平衡的关系,既要现实地、理智地看到肢体障碍给自己带来的困难,又不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在设法补救生理缺陷,尽可能地扩大活动范围的同时,注意品行的修养,重建自我价值。二是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期望水平,不要使自己生活工作的紧张度常处在超负荷的运转之中。三是戒骄戒躁,力求情绪稳定,自强不息,心胸开阔。总之,根据肢体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来培养他们的理智感,减少心理冲突和增加适应能力,是残疾儿童教育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6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