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感应性妄想性障碍

发布日期:2014-10-19 06:01:14 浏览次数:1595

1 症状体征 编辑本段 该病是受精神病人感应而产生的精神病,以系统妄想为突出症状,并明显妨碍病人的社会功能。临床主要特点为:①原发病例或感应者与继发病例或被感应者之间往往存在密切的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如发生于同一环境或家庭中两个关系极为密切的亲属或挚友(如母女、姐妹、夫妻、师生等)之间,偶尔可为主仆关系。故又称为二联性精神病。②“感应”或“分享”的主要精神病性症状是妄想,内容怪异。当处于支配地位和有威信的一方患精神病时,由于双方有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使受感应的一方接受其病态思想影响,二人表现出基本相同的妄想内容,被感应者多为女性,文化程度低,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家庭环境里,与外界少交往,具有顺从、依赖的人格特点。③原发病例的诊断多为精神分裂症,但也可以是偏执性障碍或有精神病性特征的心境障碍。④继发病例除妄想外,行为通常无明显异常或怪异,病情也不如原发病例严重。⑤当首先发病者的症状消失,或将受感应者与之分离后,则后者的妄想可以很快随之消失,一般预后良好。

该症的妄想常具有可能性,内容不荒谬,容易被人理解,谈吐也大致合乎逻辑,而不像精神分裂症那样离奇;以被害多见,如被追踪、被监视等。也可见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或鬼神附体妄想。妄想较固定,且常支配患者的行为,并伴有相应的情绪流露。少数患者在妄想的背景上,可出现片断幻听,但很少见。偶尔可见有短时间的运动性兴奋、癔症痉挛发作或异常行为。

感应性精神病不包括偶然、同时或先后发病,但彼此没有明显影响的病例。感应性精神病属于心因性精神障碍范畴,颇为少见。

2 用药治疗 编辑本段 治疗首先将患者与原发病例分开,即将双方隔离,转换环境,避免互相影响,防止妄想加剧,患者的妄想便可很快或逐渐消失。原发病例的治疗则视其诊断而定。有兴奋激动的给予抗精神病药治疗和心理疗法相结合治疗,必要时采用电抽搐治疗。

1.将被感应者与原发者隔离开来,防止相互影响,症状可自行缓解。

2.若症状在1~2周内未见好转,针对妄想内容可选用适宜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不宜过大。

3.考虑到发病因素,对患者家庭成员还要进行家庭治疗;在环境方面也要适当安排,鼓励患者参加某些有益的社会活动,以消除环境隔离状态。

3 饮食保健 编辑本段 一、感应性妄想性障碍食疗方(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大黄汤

取生大黄30~60克,先用冷水浸泡川、时,煎煮2次,2次汤液混合,分早晚服用,半个月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好转或痊愈。

本方对火热亢盛的精神病伴大便秘结者疗效良好。幻觉妄想及打人骂人等症随着大便的通下逐渐消失。

2、清神饮:主要解决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便秘。

原料:猪心(半个)远志15g柏子仁15g合欢皮15g茯神20g钩藤15g石菖蒲12g莲子芯20粒郁金10g天麻6g天竺黄6g石决明20g。

制备:把全部用料放入锅内,武火煮滚,后用文火煲1小时30分。

二、感应性妄想性障碍吃哪些对身体好?

1、宜多食保肝食物,增加糖类、蛋白质和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

2、宜进食对大脑有益的各种食品,如瘦肉、鱼类、蛋类、奶类、香蕉、苹果等含胆碱物质的食物。

3、实证患者宜进食泻火通便饮食如绿豆汤、甘蔗汁、清凉饮料、多纤维蔬菜等。

三、感应性妄想性障碍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绝对禁止酒类及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葱、姜、大蒜等。

4 预防护理 编辑本段 作为家属亲友须注意的是,不要过多看望而干扰他的休息;无须出于好心而提及事情的经过及看法;不要没完没了的开导;尽量避免与事件有关的人与患者接触,减少或避免对事件的联想。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宁静的环境让患者感悟和休息。若有寻死轻生、害人等危险意念,急送专科医生就诊或住院,至关重要。

5 病理病因 编辑本段 本病病因不十分明确,相关发病因素有:原发者同被感应者之间关系;文化和环境因素;患者病前个性特点和遗传素质。

6 疾病诊断 编辑本段 1.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本病多有前驱症状,妄想多不系统,内容荒诞离奇,且有泛化现象;思维和行动之间不协调。病程有迁延倾向,可残留人格缺损。

2.偏执性精神病 起病无任何诱因,妄想虽较系统但无原发者的影响,且内容距现实较远,预后欠佳。

3.癔症集体发作 可有原发者和继发者先后起病,但原发者不占优势位置,且患者之间相处环境不那么密切;临床症状极少有系统妄想。往往是意识障碍、痉挛发作、转换性症状等多样化表现。集体发作例数较多。病程短暂,有反复发作病程,对暗示治疗有较好效果。

4.物质滥用 在这些患者中有时可见类似感应性症状,但从物质滥用史中可作鉴别,系统妄想少见。

7 检查方法 编辑本段 实验室检查: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当出现其他病症,如感染等,实验室检查显示其他病症的阳性结果。

其他辅助检查:

本病目前尚无特异性辅助实验室检查,当出现其他病症,辅助实验室检查显示其他病症的阳性结果。

9 预后 编辑本段 原发者往往为慢性过程,病程有迁延趋势。被感应者病程相对较短(一般6~12个月)。当原发者症状缓解后,被感应者亦可逐渐痊愈。若将被感应者与原发者隔离,被感应者症状可随之减轻或消失。总的来讲,预后良好,不遗留人格改变或精神衰退。

10 发病机制 编辑本段 1.关于原发者同被感应者之间关系 大家公认,原发者和被感应者长期生活在一起,表现不寻常的密切人际关系,互相关怀,同情体贴,相亲相爱,甚至相依为命,有深厚的感情基础。两例患者不仅有共同的生活体验背景,而且还有共同的需要和愿望。原发者多为年龄较高,受过良好的教育和有较好的智慧,并具有坚强的人格特征。被感应者则处于顺从和依赖的位置,因而易被感应引起共鸣,在其心目中,原发者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尊严。

2.文化和环境因素 被感应者的文化程度多偏低,两者共处的环境与外界交通阻隔且为偏僻地区,因之文化科普知识难以传人,有的还保留某些迷信观念。

3.病前个性特点 被感应者表现个性内向,具有脆弱性或易感素质,也可能有人格异常倾向。

4.遗传素质 总的来讲遗传成分不太明显。但某些病例提示,被感应者的家属成员中可有精神分裂症或抑郁症病史,约占1/3。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