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硬脑膜下血肿

发布日期:2014-10-01 00:32:10 浏览次数:1595

硬脑膜下血肿 治疗的细节(一) 文 王有国(济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不同类型的硬脑膜下血肿,治疗策略各有不同,本文重点叙述慢性血肿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临床表现及分级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系外伤后3周以后出现症状,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具有包膜的血肿。多数头部外伤轻微,部分外伤史缺乏,起病缓慢,无特征性临床表现,早期临床表现症状轻微,血肿达到一定量后症状迅速加重,临床上在经影像检查确诊之前,易误诊为颅内肿瘤、缺血或出血性急性脑血管病。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一般在1个月,文献报道有长达34年之久者。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慢性颅内压增高,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症状,多数患者有头疼、乏力、智能下降、轻偏瘫及眼底水肿,偶有癫痫或卒中样发作。老年人以痴呆、精神异常和锥体束体征阳性为多,易与颅内肿瘤或正常颅压脑积水相混淆;小儿常有嗜睡头颅增大、顶骨膨隆、囟门凸出、抽搐痉挛视网膜出血等特点,酷似脑积水。

Bender将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表现分为4级:Ⅰ级:意识清楚,轻微头疼,有轻度神经功能缺失或无;Ⅱ级:定向力差或意识模糊,有轻偏瘫等神经功能缺失;Ⅲ级:木僵,对痛刺激适当反应,有偏瘫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Ⅳ级:昏迷,对痛刺激无反应,去大脑强直或去皮质状态。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方法

目前,对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治疗意见已基本一致,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应施行手术治疗,而且首选的方法是钻孔引流,如无其他并发症,预后良好。因此,即使患者属老年,亦须尽力救治,甚至进行床旁锥颅引流,只要治疗及时,常能转危为安。对于少数复发性血肿硬脑膜增厚须开颅清除。对包膜坚厚或有钙化者应施行开颅术予以切除;血肿腔内有固态凝血块或有新鲜出血时,应采用骨瓣或开窗开颅,彻底清除。

注意术后血肿复发

无论是钻孔冲洗引流还是开颅手术切除,都有术后血肿复发的问题,复发率较高。常见的复发原因有:老年患者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除;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因此,须注意防范:术后宜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多饮水,不用强效脱水药,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术后引流管高位排气、低位排液,均外接封闭式引流瓶(袋),同时经腰穿或脑室注入生理盐水。术后残腔积液、积气的吸收和脑组织膨起需时10~20天,故应CT动态观察,如果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即使硬膜下仍有积液,亦不必急于再次手术。

药物及支持治疗

1.轻症患者对症处理即可。2.有精神障碍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有癫痫表现者给予抗癫痫药物。

3.颅内压增高的患者,给予脱水利尿药物降低颅内压。

4.婴幼儿患者注意给予止血药物,特别是维生素K。

5.患者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

6.重症患者加强支持疗法和防止并发症。

相关链接

硬脑膜下出血概念及分类

硬脑膜下出血指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出血,因常易聚积而习惯称之为硬脑膜下血肿。它是颅脑损伤常见的继发性损害,出血来源多为脑皮质的血管撕裂,可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

根据患者受伤后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类型,头部受伤后3天以内出现颅内血肿症状者称为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天至3周出现颅内血肿症状者称为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3周以上出现颅内血肿症状者称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