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嘴 让痛风止步
痛风,过去在我国发病率并不高,但近年来不仅发病率上升,而且有发病年龄越来越年轻的趋势。有数据显示,小于40岁的初发病者占58.3%。研究证实,这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改变(即对动物性蛋白、脂肪及酒的摄入大增)有相当大的关系。本期“专家坐诊”特别邀请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内分泌科向光大主任给读者朋友介绍痛风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知识。
金风送爽,正是吃螃蟹的好时候,但是有人却享不起这个口福 。国庆节期间,60岁的于先生就为吃了一只螃蟹,住进了医院。
原来,于先生在10多年前就因为进食海鲜后夜间突发左脚拇趾红肿,疼痛剧烈,被确诊为痛风性关节炎,当时经消炎镇痛治疗后症状缓解。此后,于先生只要吃肉喝酒,脚趾关节疼痛就发作,并逐渐发展至双侧踝、腕、膝、肘等关节部位,有时一个月发作四五次。于先生因此成为医院的“常客”。医生多次警告他注意饮食,不要吃肉,尤其不要喝酒,但他往往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关节不痛的时候照样喝酒吃肉。由于发作频繁,他的脚趾、手腕等关节部位开始形成痛风石,并逐渐增多,导致关节畸形,影响关节功能 。为此,他先后两次到医院做痛风石摘除手术。这次住进医院的时候,他的左踝关节处痛风石已经破溃,不停流出豆渣样物质。医生说于先生的病情很严重,再进一步就可能影响肾脏了。
据了解,在内分泌科,类似于先生这样的病例还真不少,向光大主任说,目前该科的住院病人中,至少有10%是痛风患者,其中有一半是旧病复发 。
于先生的病可以说是他自己“吃”出来的。向主任介绍,痛风主要是因为血液中尿酸成分增高所致。尿酸增多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摄入或体内合成增多了,比如进食含“嘌呤”高的食物之后,尿酸就会增高,如果体内合成尿酸的酶出了问题,也可能使尿酸“生产过剩”。二是排泄不畅,2/3的尿酸是通过肾脏排泄的,1/3通过肠道,如果肾功能有问题,就会影响尿酸的排泄;此外,某些药物比如利尿剂也会影响尿酸排泄。另外,酒类会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
根据临床观察,向主任发现,大多数患者发病与饮食有关,很多病人晚上到医院看急诊时都说白天曾经喝酒或赴宴。而且痛风患者个个肥胖,都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甚至糖尿病。在于先生的住院记录上就记载着:既往有5年高血压病史,最高180/100mmHg。
向主任指出,从痛风的合并症可以看出,患者整个身体的代谢状况出了问题,因此,患者不能仅仅认为痛风只是疼痛那么简单,它可能是重大疾病爆发前的一个信号,提醒患者应该引起高度警惕了。
向主任介绍,痛风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个过程,在临床上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高尿酸症期。此时除了体内血尿酸升高外,未出现痛风临床症状比如关节疼痛。研究显示,这一阶段比较长,有人可长达10年之久无症状。
第二阶段为关节肿痛期。由于血尿酸持续性增高,就会形成结晶,在人体关节部位沉积,常导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突然发作,绝大多数人是在睡梦中像被刀割般的疼痛惊醒。首发部位常是脚的大拇趾,关节红肿、灼热发胀,剧烈疼痛使人要死不得活,但在几天或数周内会自动消失。疼痛消除,实际上尿酸的结晶并没有消失,还会继续作怪。
第三阶段为痛风石形成期。
由刚开始发病时的一个脚趾关节,反复急性发作以后,逐渐波及到指、趾、腕、踝、膝关节等全身关节,进而周围的软组织和骨质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功能障碍;尿酸结晶不断沉积,慢慢地形成了结石一样的“痛风石”。
第四阶段为痛风肾病期。患者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日益严重,痛风石增多,体积增大,最终破溃流出白色尿酸盐结晶(豆渣样物质)。尿酸盐不断沉积到肾里,形成肾结石,使肾功能明显减退,甚至引发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能在血尿酸增高时,积极采取措施,是完全可以让痛风止步的。针对血尿酸增高者,向主任提出如下建议:
1.禁止饮酒。饮酒是痛风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白酒、葡萄酒、果酒、啤酒,均含有酒精。酒精使体内乳酸堆积,抑制尿酸的排出,促成高尿酸血症 。特别是啤酒能使尿酸大量生成。有数据显示,一次喝一瓶啤酒者,血尿酸可增高1倍,极易诱发痛风,所以必须禁忌。
2.控制体重。血液中的尿酸含量与一个人的体表面积、肥胖程度和体重指数成正比关系。血尿酸高的人应从限制饮食和积极运动两方面来控制自己的体重。
3.禁食高嘌呤食物。饮食是防治痛风的重要一环。如果人体内嘌呤过多,就会使得人体合成大量的尿酸。高嘌呤食物主要包括海鲜、动物内脏及某些蔬菜(豆苗、黄豆芽、芦笋、菜花、紫菜、香菇)等。火锅里面也含有大量的嘌呤,应限制食用。
4.多多饮水。控制血尿酸增高的关键是要促进尿酸的排泄。多多饮水,使每天的尿量维持在2升左右,可以减少结石在肾脏和输尿管的形成。
向主任最后强调,万一控制不好,使痛风急性发作,只要积极治疗,特别是在缓解期坚持用药,平时注意饮食,并保护疼痛的关节,也一样可以减缓痛风的进程。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