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希恩综合征症状

发布日期:2014-10-31 13:31:09 浏览次数:1595

并发症:1.合并糖尿病?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病因,多为产后出血所致的垂体坏死,或为垂体迁徙性脓肿坏死、结节病累及垂体以及癌肿浸润垂体。不少病例的病因与全身性动脉硬化累及垂体、造成血栓形成有关。糖尿病的血管损害可能为发病的基础。临床表现按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出现的缓急,可分为两型:

(1)慢性型:表现为糖尿病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变得对胰岛素特别敏感,易于出现低血糖,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减少,并逐渐出现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各种表现。

(2)急性型: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起病急骤,由于垂体内出血或垂体脓肿和急性坏死等引起,病人除垂体局部病变所致的症状外,常表现为糖尿病骤然消失,发生低血糖昏迷

糖尿病病人并发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后,视网膜血管病变可好转,大约与生长激素的消除有关。生长激素可加重糖尿病的血管病变,因而可以用垂体切除术治疗糖尿病时的视网膜病变

2.合并尿崩症? 下丘脑或垂体部位的手术、肿瘤、炎症等,可同时引起尿崩症和腺垂体功能减退。引起产后腺垂体坏死的血管病变,有时也可损及视上核神经垂体束而并发尿崩症。腺垂体功能减退对尿崩症的病情有显著影响,合并此病后,多尿减轻,尿渗透压也较高;病人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脏浓缩及稀释功能都受到限制,排泄水负荷的能力减弱;尿量取决于溶质的排泄量。发生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糖皮质激素缺乏。糖皮质激素似与抗利尿激素有拮抗作用,但作用方式还未明确。有人认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也有人认为糖皮质激素可能作用于肾脏,阻止集合管内水分的返回弥散。因此,当糖皮质激素缺乏时,抗利尿激素缺乏的现象也减轻。此外,糖皮质激素及甲状腺素减少时,溶质的排泄减少,也是使多尿减轻的一个原因。临床上需注意,有此两种病况合并存在时,补充糖皮质激素后,尿崩症的症状加重,对于加压素的需要量增多。对于原来只有尿崩症的病人,如病情减轻,要考虑发生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可能性。

3.合并妊娠? 轻型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病人,尤其是经过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的激素补充治疗后,偶尔可以妊娠。这可能是在激素补充治疗后,使机体的代谢状况改善,残余的垂体组织恢复了部分功能之故。妊娠期间,由于胎盘可产生多种激素,垂体组织也可增生,故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表现可减轻。在分娩时,需密切注意避免危象的发生,必要时应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娩之后,腺垂体功能减退症可好转,但也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况甚至加重。

4.可并发感染、垂体危象及昏迷。垂体危象、昏迷的治疗:低血糖者应用50%葡萄糖溶液 ,静注,继以10%葡萄糖溶液500ml加氢化可的松100~200mg静滴。有感染、循环衰竭低血压休克时补充需要量的葡萄糖盐水加氢化可的松、抗生素、升压药静滴,必要时输血。低体温者应保温、应用三碘甲腺原氨酸,每次25ml,静注,每6小时1次,同时用氢化可的松50~100mg静滴。水中毒者应用氢化可的松100~150mg静滴。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的发生,可由于:①垂体病变致腺垂体激素的分泌减少,为原发性垂体功能低下。②下丘脑病变,使下丘脑促腺垂体激素的释放激素(或因子)的分泌受到阻碍。③下丘脑-垂体间的联系(垂体门脉系)中断,下丘脑的促腺垂体激素的释放激素不能到达腺垂体,腺垂体细胞因得不到兴奋而功能减退;后两者又合称为继发性腺垂体功能低下。

正常人的垂体约重0.5g。腺垂体叶各自有独立的血液供应,腺垂体主要由颈内动脉的分支垂体上动脉所供给;垂体上动脉在垂体柄的根部形成动脉环,该环有许多分支进入下丘脑和正中隆突,同时也组成了垂体门脉系统的第1微血管丛,所以门脉系上接下丘脑正中隆突,下接腺垂体。妊娠中由于胎盘泌乳素、雌激素的刺激,下垂体分泌较多的泌乳素(PRL),垂体明显增生肥大,体积较孕前增大2~3倍;增生肥大的垂体受骨性限制,在急性缺血肿胀时极易损伤,又加垂体门脉血管无交叉重叠,缺血时不易建立侧支循环,因此凡影响垂体的血供、破坏下丘脑神经内分泌中枢及垂体柄的完整性,以及占据垂体窝空间的病变,均能引起本病。

1.产后垂体坏死及萎缩? 分娩时发生大出血,如胎盘滞留、前置胎盘等,易引起腺垂体的血流量减少及垂体血管痉挛,从而导致垂体坏死或萎缩。发生于产后的垂体功能减退症又称为席汉(Sheehan)综合征,在美国每年的发生率约1/100万,发展中国家的发生率较高。它也可发生于由分娩时的子痫羊水栓塞感染性休克等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此外,糖尿病患者因血管病变和高凝状态等原因,较易发生垂体缺血性梗死(称为Houssay现象),患者对胰岛素的需要量减少。其他血管病变如风湿性疾病、镰形细胞性贫血、海绵窦栓塞和颈动脉瘤也可引起本病。

近年来报道,妊娠或产后可并发自身免疫性淋巴细胞性垂体炎,其病变常于CT扫描发现,活检可见该病变由淋巴细胞浸润所组成。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乃自身免疫性垂体损毁所致,常伴发其他自身免疫疾病,诸如桥本(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和胃黏膜萎缩。某些病人循环中的抗泌乳素细胞抗体也已被发现,尽管仅报道了30例淋巴细胞性垂体炎,但约7%均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病人,其血清中都存在泌乳素抗体。尚不清楚自身免疫性垂体炎,是否是成人“特发性”垂体功能减退的常见原因。

2.垂体及下丘脑的肿瘤? 肿瘤可引起腺垂体功能减退,于成年人最常见者为嫌色性腺瘤,儿童最常见者为颅咽管瘤。此外还有其他肿瘤如脑膜瘤、异位松果体瘤、神经胶质瘤等。垂体大腺瘤可通过毁坏垂体、下丘脑神经核、神经束或门静脉而致垂体低能症,而垂体微腺瘤一般均引起功能亢进症。

3.感染或浸润性疾病? 感染可通过不同方式使腺垂体受损。例如:垂体的脓肿、梅毒、结核可直接毁坏垂体。脑炎脑膜炎可影响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产生或下达垂体。白血病淋巴瘤黄色瘤、结节病等,也可并发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4.手术、放疗、颅脑外伤? 腺垂体功能减退症,也可能是治疗性的垂体切除的后果。因垂体肿瘤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转移性乳癌等,做治疗性垂体切除后,可发生垂体功能低下。

此外,对头颈部的肿瘤作放射治疗时,如下丘脑和垂体在照射野内,则有可能在数年后出现垂体功能减退症。垂体瘤在常用量的放疗后,长期随访可发现不少患者出现下丘脑和垂体功能的低下。

严重的颅脑创伤病人,可因颅底骨折而致垂体柄折断或垂体门脉血管中断而并发垂体前、后叶的功能减退。对于颅脑创伤后明显多尿、持久昏迷者,要考虑其并发垂体坏死的可能性。少数在创伤后幸存的病人,也可出现创伤后的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1.与病因有关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产后垂体坏死的病例有分娩时因难产而大出血、昏厥、休克病史,或在分娩时并发感染。患者在产后极度虚弱,乳房不胀,无乳汁分泌。可有低血糖症状,脉细速,尿少。血中尿素氮可升高,可并发肺炎等感染。产后全身情况一直不能恢复,月经不再来潮,逐渐出现性功能减退以及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症状。

垂体肿瘤引起者,可有头痛视力障碍,有时可出现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病变累及下丘脑时可出现下列症状:

(1)神经性厌食多食,或二者交替出现。

(2)饮水增多(由于尿崩症或神经性多饮);也可呈口渴感减退或无渴感(口渴中枢在下丘脑前部靠近视上核处)。

(3)往往白天嗜睡,夜间失眠

(4)原因不明的发热或低温。

(5)性欲减退或亢进。

(6)括约肌功能障碍(便秘)。

(7)精神变态

(8)间脑性癫痫抽搐

(9)多汗或无汗。

(10)手足发绀(因血管舒缩神经障碍)。

(11)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或冠状动脉血供不足(亦为血管舒缩神经障碍)。

(12)活动能力低下,以至不想活动。其他由于手术、创伤、炎症等引起者,各有其特殊病史。

2.腺垂体功能减退的表现? 腺垂体功能减退的严重度与垂体被毁的程度有关。一般说来,垂体组织丧失达95%,临床表现为重度,丧失75%为中度,丧失60%为轻度,丧失50%以下者不致出现功能减退症状。不过,上述关系并非绝对的,有时腺垂体近于全部被毁,而病人的内分泌功能减退并不十分严重,甚至再度怀孕,或生存30~40年之久。

腺垂体多种激素分泌不足的现象大多逐渐出现,一般先出现泌乳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不足的症状,继而促甲状腺激素,最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有时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症状的出现可早于甲状腺功能减退

(1)泌乳素分泌不足:在分娩后表现为乳房不胀,无乳汁分泌。

(2)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在成人主要表现为容易发生低血糖,因为生长激素有升血糖作用。

(3)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在女性病人,表现为闭经、性欲减退或消失、乳腺及生殖器明显萎缩,丧失生育能力。本病病人的闭经和一般绝经期妇女的区别是没有血管舒缩紊乱,如阵发性面部潮红等。男性病人表现为第2性征退化,如阴毛稀少、声音变得柔和、肌肉不发达、皮下脂肪增多,以及睾丸萎缩,精子发育停止,阴囊色素减退。外生殖器、前列腺缩小,性欲减退,阳痿等。

(4)促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面色苍白,面容衰老,眉发稀疏,腋毛、阴毛脱落皮肤干燥、细薄而萎缩,或为水肿,但较少有黏液性水肿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音调低沉,智力减退,蜷缩畏寒,有时幻觉妄想,精神失常,甚而出现躁狂。心率缓慢,心电图示低电压,可出现T波平坦、倒置。心脏多不扩大,往往反而缩小,可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鉴别。

(5)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主要影响糖皮质激素的分泌,皮质醇减少,病人虚弱、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上腹痛,体重降低,心音微弱,心率缓慢,血压降低,不耐饥饿,易出现低血糖表现,机体抵抗力差,易于发生感染,感染后容易发生休克、昏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时,糖皮质激素所受影响最严重,分泌明显减少,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所受影响不如糖皮质激素严重。在基础状态下,尚有一定数量(虽然较正常人为少)醛固酮的分泌,还可保存钠;在钠摄入减少时,肾上腺皮质尚能做出增加醛固酮分泌的反应,虽然反应不如正常人迅速,不达正常的程度。潴钠作用较正常人稍差,但仍有一定的潴钠能力,因而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病人,不像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那样容易发生严重失钠。由于皮质醇缺乏,病人排泄水负荷的能力减退,此大约与病人一般不喜多饮水有关。病人往往发生低血钠,尤其在病情加重或是摄入、注入过多水分后,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肾排水障碍,水分潴留,体液稀释,故而血钠过低。如同时有钠的摄入减少和(或)丢失甚多,则可加重低血钠,并引起脱水

(6)黑素细胞刺激素分泌不足:黑素细胞刺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都有促使皮肤色素沉着的作用,本病病人由于此二激素均缺乏,故肤色较淡,即使暴露于阳光之下亦不会使皮肤色素明显加深。正常色素较深部位,如乳晕、腹中线的颜色变淡更为显著。少数病人可有暗褐色斑点,边缘不规则,发生部位无特征性,与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的色素普遍性沉着有明显区别。有时在指(趾)端可出现黄色色素沉着,可能与胡萝卜素沉着有关。

3.垂体危象? 本病患者如未获得及时诊断和治疗,发展至后期,往往可因各种诱因而发生危象,出现神志昏迷。垂体危象的临床类型有多种:

(1)低血糖性昏迷:其原因可能是自发性的,即由于进食过少或不进食,特别是在有感染时易于发生;或是胰岛素所诱发的(作胰岛耐量试验或使用胰岛素治疗食欲不振);或因高糖饮食或注射大量葡萄糖后,引起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而致低血糖。本病患者由于皮质醇不足,肝糖原贮存减少,生长激素减少,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加之甲状腺功能减低,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所以在平时空腹血糖即较低,一旦遇有上述情况,即易导致低血糖昏迷。此种类型的昏迷最为常见。发生低血糖时病人软弱、头晕、目眩、出汗、心慌、面色苍白,可有头痛、呕吐、恶心。血压一般较低,严重者不能测得。可烦躁不安或反应迟钝,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腱反射初亢进后消失,划跖试验可为阳性,可有肌张力增强或痉挛、抽搐,严重时陷入昏迷。

(2)感染诱发昏迷:本病病人因缺乏多种激素,主要是缺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素,故机体抵抗力低下,易于发生感染。在并发感染、高热后,易于发生意识不清以致昏迷、血压过低及休克。由感染引起的意识丧失大多是逐渐出现的。体温可高达39~40℃,脉搏往往不相应的增速。血压降低,收缩压常在80~90mmHg以下,严重时发生休克。

(3)镇静、麻醉剂所致昏迷:本病患者对镇静、麻醉剂甚为敏感,一般常用的剂量即可使患者陷入长时期的昏睡以至昏迷。戊巴比妥钠或硫喷妥钠、吗啡、苯巴比妥及哌替啶可产生昏迷。接受一般治疗剂量的氯丙嗪(口服或肌注)后也可出现长期昏睡。

(4)失钠性昏迷:胃肠紊乱、手术、感染等所致的钠丧失,可促发如同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中的危象。此型危象昏迷的周围循环衰竭特别显著。值得注意的是本病患者在开始应用皮质激素的最初数天内,可发生钠的排泄增多,可能是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原来甚低,经治疗后被提高之故。有报告在用皮质素治疗后不到1周,患者进入昏迷状态,并伴有显著的钠负平衡。此外,在单独应用甲状腺制剂,尤其用量过大时,由于代谢率之增加,机体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需要量增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缺乏更加严重,另一方面,甲状腺制剂于甲状腺功能减退者有促进溶质排泄作用,从而引起失水、失钠。

(5)水中毒性昏迷:病人有排水障碍,在进水过多时,可发生水潴留,使细胞外液稀释而造成低渗状态,于是水进入细胞内,引进细胞内水分过多,细胞肿胀,细胞代谢及功能发生障碍。神经细胞内水过多,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此种情况的发生可自发性的,亦可因作水利尿试验而引起,尤其是原来病人血钠浓度已甚低时更易发生,因此作水试验前应先测血钠,血钠低者不宜做此试验。水中毒的临床表现有衰弱无力、嗜睡、食欲减退、呕吐、精神紊乱、抽搐,最后陷入昏迷。此型昏迷与失盐所致危象不同,患者无脱水征,反而可有水肿,体重增加。如不伴有明显失钠,血循环仍保持正常。血球容积降低,血清钠浓度降低,血钾正常或降低,一般无酸中毒或氮质血症

(6)低温性昏迷:部分病人在冬季即感到神志模糊,当暴露于寒冷时,可诱发昏迷,或使已发生的昏迷更加延长。此类危象常发生于冬季,起病缓慢,逐渐进入昏迷,体温很低,用普通体温计测温不升,须用实验室所用温度计测量肛温,才知其低温程度,可低达近30℃。

(7)垂体切除术后昏迷:因垂体肿瘤或转移性乳癌、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而作垂体切除术后,患者可发生昏迷。手术前已有垂体功能减退症者,更易于发生。垂体切除术后发生昏迷,可由于局部损伤引起意识障碍,也可由于内分泌腺功能减退,尤其是手术前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不能耐受手术所致之严重刺激,或是由于手术前后发生水及电解质代谢紊乱。病人在手术后神志不能恢复,呈昏睡或昏迷状态,可持续数天以至数月,大小便失禁,对疼痛的刺激可仍有反应,有时可暂时唤醒。握持反射及吸吮反射消失,脉率及血压可为正常或稍低,体温可高可低,或为正常。血糖及血钠亦可为正常或稍低。

(8)垂体卒中:起病急骤,头痛、眩晕、呕吐,继而可进入昏迷,系由于垂体肿瘤内发生急性出血,下丘脑及其他生命中枢被压迫所致。腺垂体功能减退性昏迷的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多种激素缺乏所致的代谢紊乱,机体对各种刺激的抵御能力弱。意识的维持有赖于大脑皮层、丘脑、下丘脑及中脑网状结构中一些神经中枢功能的完整,如果这些意识中枢的神经细胞代谢发生了障碍,则出现意识模糊或意识丧失。正常神经细胞代谢的维持,主要是依靠在一些特异的酶系催化下,葡萄糖及谷氨酸的氧化作用。腺垂体功能减退性昏迷患者呈现生化改变,如低血糖、低血钠,有时是由于创伤、压迫或水肿等因素阻碍了氧及营养物质输送至上述的神经中枢。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甲状腺素缺乏可使神经细胞代谢发生了障碍。昏迷多见于有严重周围内分泌腺功能减退,特别是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病人。肾上腺皮质功能只能勉强应付病人甚为低下的代谢状况的需要,一旦发生严重刺激,即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足。肾上腺皮质激素对本病患者昏迷的疗效大多良好。病人在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后,昏迷的发生即明显减少。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