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中医治疗诊断方法
病理改变在痉挛肠段最为明显,肠壁三个神经丛内肌间丛(Auerbach丛)、粘膜下深层丛(Henle丛)、粘膜下浅层丛(Meissner丛)神经节细胞完全缺如,但肌层间有较粗的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阳性神经干,在环肌中亦有较正常为多的胆碱酯酶染色强阳性神经纤维存在,远端最多,至近端就逐渐减少。在肌间神经丛处的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的数量较正常显著增多,且有中等大小的神经束。神经节细胞缺如的痉挛段,多数病例(75%)是从齿状线开始,包括直肠及乙状结肠的远端部分,部分病例(8% ),仅累及直肠中下段(短段型),少数病例(10%)可延伸至降结肠以上(长段型),全结肠型(5%)包括全部结肠和部分回肠末端,全肠无神经节细胞症较少见。该肠段较正常略细,外观较僵硬,弹性差缺乏蠕动。痉挛段以上为扩大段,有正常的神经节细胞,肠管较正常增粗1—3倍,肠壁肥厚,腔内积有粪石。在痉挛段与扩大段之间有一移行区,往往呈漏斗形,长度3—8cm左右,其间偶可见神经节细胞。
由于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丧失了对副交感神经的调节,肠管环肌不断地受副交感神经兴奋,经常处于收缩状态,以及副交感神经纤维增生,释放乙酰胆碱增多,胆碱酯酶活性增强,使肠管呈持续痉挛状态,因而使远端病变肠段失去正常蠕动,形成一种功能性梗阻,粪便通过发生阻碍。同时此种病人的正常排便反射丧失,不能产生正常的反射性直肠收缩和肛门括约肌弛缓,因而粪便不能排出,大量积聚在上端结肠内,日久之后上段结肠就逐渐扩张,肠壁肥厚而形成巨结肠。
根据胎便延迟排出的病史,典型的便秘,腹胀,以及长期使用灌肠方法帮助排便,已可初步得出诊断。症状不典型者须有一段观察过程,方能作出定论。诊断方法有:①钡剂灌肠摄片:可见直肠段与乙状结肠远端肠腔正常或略狭窄,而乙状结肠近端及降结肠呈极度扩张,侧位片远端狭窄和近端扩张对比尤为明显,远近端间有移行段。24h后钡剂仍存留于结肠内。②直肠肛管测压:正常情况下直肠壶腹内压力增高时,内括约肌呈反射性松弛,因而使直肠内压力下降。而先天性巨结肠病例,内括约肌非但不松弛而呈反射性收缩,压力更上升。③直肠粘膜组织化学测定:采用吸取活检,直肠粘膜经染色后,可见到粘膜固有层乙酰胆碱酯酶强阳性染色,诊断准确率高。④直肠粘膜与全层活体组织检查:查看有无神经节细胞。粘膜活检可采用吸取法,须作连续切片标本检查。切取全层活检已很少应用。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决不能单一的依靠临床,必须采用上述各种方法组合诊断。
临床表现主要为出生后没有胎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持续2—3天尚未排净,同时出现腹胀和呕吐,表现为急性低位肠梗阻症状。肛指检查时常促使气体和胎便冲出,当灌肠排出胎便后,症状得到暂时缓解,但数日后便秘症状又重复出现。部分病例初生时排便基本正常,数周或数月后才出现便秘,反覆发生且进行性加重,须用开塞路通便或灌肠。少数于病程中并发小肠结肠炎,腹泻排出大量奇臭的水样便,伴腹胀,高热,脱水,电解质紊乱,中毒症状严重,全身情况急剧恶化。其病因可能为肠管局部免疫机制改变或变态反应所致,一旦发生结肠穿孔,病死率甚高。病程长者常有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和程度不等的腹胀。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