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钙乳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肾钙乳是一种特殊的尿石症,很少见。1948年Holm首次报道了肾钙乳的表现。1959年Howell将其命名为肾钙乳。之后,病例报道逐渐增多。男女均可发生肾钙乳。两侧肾脏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肾钙乳发生年龄为24.7l岁。
一、病因与病理
肾钙乳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其成分与上尿路结石一致,故多认为积水型肾钙乳的形成与慢性炎症和梗阻有关。炎症和梗阻可使肾单位分泌和重吸收发生障碍,肾盏内长期潴留的尿液逐渐浓缩,使含钙、磷盐晶体物质呈饱和状态而沉淀下来,形成钙乳颗粒。囊肿型肾钙乳多位于肾盏憩室内,由于连接肾盏的峡部阻塞使尿液潴留,从而使钙乳形成。结石形成因素和抑制结石形成因素之间的平衡一直被认为是胶状钙质悬浮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钙乳囊肿。
肾钙乳为一种黏稠的胶体混悬液,由无数微小结石悬浮物组成。颗粒大小不等,多数如米粒大小,绝大多数为圆形、类圆形,个别为柱状,易往低处滚动,表面光滑,呈棕色、褐色或黑色,质地坚硬。钙乳颗粒数目不一,少者百余粒,多者达上万粒。化学成分主要为草酸钙、碳酸钙、磷酸钙、羟磷灰石或这些化合物混合组成。肾钙乳囊壁活检样本显示为硬化纤维组织而非尿路上皮,可能是尿路上皮发生了变性。
高比重的钙乳颗粒总是随重力的改变处于积水最低处,出现钙质分层现象,并可随患者体位改变而发生形状变化。正是这些特性,使得肾钙乳确诊并不困难。肾钙乳分为两种类型,即囊肿型和积水型。囊肿型肾钙乳发生于肾盏憩室或肾囊肿内(多发生于肾上盏);积水型肾钙乳发生于积水的肾盏内,在中、下组肾盏居多,并合并肾结石。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一)临床表现
肾钙乳多无临床症状,通常是偶然发现,尤其是囊肿型。积水型肾钙乳因并发肾结石而出现相应症状。肾钙乳也可引起尿路感染、腰痛、脓尿、肉眼或镜下血尿、高血压等。因此,对肾区有圆形或类圆形致密影者,不论有无泌尿系症状,应注意排除肾钙乳的可能。
(二)x线检查
本病做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并证明钙乳的活动性和重力依赖特性。即高比重的钙乳颗粒总是随重力的改变处于积水最低处,形成钙质分层现象,并可随患者体位改变而发生形状变化。最可靠地将其与其他影像学密度增高的疾病(结石、肿瘤钙化和高密度肾囊肿)区别开来。肾钙乳诊断主要依据x线检查。立位和侧卧位投照,均可显示出钙液平面,这是确诊肾钙乳的主要依据。肾钙乳各种影像表现的典型程度与钙乳颗粒数量、大小、成分、肾积水程度、肾囊肿大小有一定关系。而且肾钙乳常合并肾及输尿管结石,故需与多发性肾及输尿管结石、肾囊肿钙化或囊肿内结石相鉴别。
肾钙乳常被误诊为肾结石,原因主要是:①肾钙乳的临床表现和体征与尿石症相似;②部分医生对肾钙乳的认识不足;③x线检查时常规采取仰卧位,极易忽视肾钙乳的诊断。
(三)B检查
当超声探头垂直钙液面投射时,声像图即显示为“含钙液面”,而探头平行钙液面投射时,声像图则表现为“麻饼”征。因此,仰卧位经腹探查、俯卧位经背探查、侧卧位经腰探查时,各切位均可发现“含钙液面”。侧卧位经腹或背部纵切,仰卧位或俯卧位经腰部冠状切,坐立位经腹、背或腰横切,即垂直于肾钙乳的表层平面投射,声像图表现为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的强回声,内部因钙乳颗粒大小,分布状态而呈疏密不均、大小不一的集聚光点的“麻饼”征。
肾钙乳超声表现为:①肾盏部位或肾盏近旁有局限性梗阻、扩张、积水或囊肿病变。病变发生在肾盏时常为多发,肾盂源性囊肿的。肾钙乳多为单发;②超声检查的声束垂直于钙乳沉积的表面时,积水的低位处可见强回声,强回声表面呈平面,即含钙液面;③超声检查时声束平行于钙乳沉积液面,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尚清,强回声疏密相间光点的“麻饼”征;④强回声后侧声影不明显或无声影。强回声上面液面可因体位改变有倾斜、改动。
(四)CT检查
CT扫描同样可以显示传统x线检查肾钙乳表现的钙液平面征象,呈横条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并可随体位的变化发生形态学改变。但CI.扫描不能显示仰卧位片上所见的“麻饼”征。
CT分辨不同组织密度的能力,较传统x线检查强得多。因此,CT扫描更容易发现肾脏内的钙化病变。CT还能充分显示与肾钙乳相关的解剖结构、病理形态,如肾积水、变薄的肾实质等。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