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滋养细胞肿瘤滋养细胞肿瘤的症状

发布日期:2014-11-20 21:42:46 浏览次数:1598

滋养细胞肿瘤

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原因至今不明,虽假设甚多,但只能解释部分现象,有关病因大致可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不良学说 实验动物中缺乏叶酸可致胚胎死亡,推测母体缺乏叶酸可能和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有关。特别在胚胎血管形成期(受孕后13~21天),如营养物质中缺乏叶酸和组胺酸,会影响胸腺嘧啶的合成,从而导致胎盘绒毛的血管缺乏以及胚胎坏死。葡萄胎的绒毛基本病理改变也符合此点。从葡萄胎的地理分布看,葡萄胎及滋养细胞肿瘤高发于以大米和蔬菜为主食的居民中,因食品烹煮过久,破坏和丢失大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叶酸。国外学者也证实滋养细胞疾病患者血清中叶酸活力很低。也有报道葡萄胎者尿素、肌酐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和总蛋白明显降低,认为上述发现系饮食不当和分解代谢异常所致。但此学说无法解释为何双胎妊娠中一胎发展为葡萄胎,而另一胎尚可正常发育的事实。在有关葡萄胎饮食原因均无临床对照观察,无确切的资料可予证实。近年来美国和意大利的研究表明胡萝卜素缺乏与葡萄胎的发生有关。故提出在葡萄胎高发地区的妇女可采用饮食补充胡萝卜及维生素A等方法来预防葡萄胎的发生。

2、病毒学说 有报道认为葡萄胎与病毒感染有关。20世纪50年代Ruyck曾报道在葡萄胎和绒癌组织中分离出一种滤过性病毒,称为亲绒毛病毒,并认为这种病毒是导致滋养细胞肿瘤的原因。但迄今30余年,未再有人证实这种病毒的存在。20世纪60年代有作者通过电子显微镜检查滋养细胞肿瘤标本,见到一些细胞浆内的包涵体,类似实验性白血病中见到的病毒颗粒,因此提出滋养细胞肿瘤由滤过性病毒诱致的看法,但也有异议。

有学者对50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DNA进行检测,提示葡萄胎和绒癌中易检出HPV-18型DNA但有必要进一步研究HPV在滋养细胞肿瘤中的生物学特性和潜在的致癌作用。

3、内分泌失调学说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资料表明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妇女妊娠后发生滋养细胞肿瘤(疾病)的机会相对为高。WHO综合报告,15~20岁组葡萄胎发生率较20~35岁组为高,40岁以上发病的危险性增加,50岁以上妊娠后发生葡萄胎的危险性将是20~35岁者的200倍。此时期都为卵巢功能尚不完全稳定或已逐渐衰退特点,故联想到滋养细胞肿瘤是否与卵巢内分泌功能密切有关,卵巢功能紊乱是否与产生的卵子不健全有关。动物实验证明,怀孕早期切除卵巢,可使胎盘产生水泡样变性,因而认为雌激素不足可能是引起葡萄胎的原因之一。临床上见到停服口服避孕药的妇女,若在短期内妊娠后再流产者,常可见绒毛有水泡样变性,提示绒毛变性与卵巢内分泌不平衡有关。

4、孕卵缺损学说 更多的作者认为,葡萄胎的发生与孕卵异常有关。如上所述,小于20岁或大于40岁妇女中葡萄胎发生率较高,该年龄组妇女妊娠后自然流产率及新生儿畸形率也高,可能与孕卵本身缺陷有关。国内有关出生缺陷的调研资料也证明,小于20岁或大于40岁妊娠者畸形等发生率为高,此也支持孕卵缺损的有关因素,异常或孕卵虽能着床,但其胚胎部分没有足够的生活力,而滋养细胞却有过盛的生长力,因而发展为葡萄胎。

5、种族因素 葡萄胎多见于亚洲各国,特别是东南亚一带更为多见,有人认为可能与种族有关。但种族问题与环境、气候、饮食习惯、水源、传染病、动物媒介等因素相关。夏威夷的不同种族妇女中滋养细胞疾病的发病率,东方人(包括日本、中国、菲律宾)占该地居民的49%,但占该地区滋养细胞肿瘤发病人数的72%。而占人口30%的白种人,发病占14%。夏威夷人占人口不到20%,占发病的9%。

在新加坡,欧亚混血人种葡萄胎发生率比中国人、印度人或马来西亚人高2倍。在以色列,出生在欧洲的45岁以上妇女葡萄胎的发生率较同年龄生在非洲、亚洲或以色列者明显为高。

6、细胞遗传异常学说 葡萄胎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已积累了大量资料,对探讨其发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理论意义。对染色质和染色体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葡萄胎的滋养细胞均为性染色质阳性。性染色质在人胚胎的第11天的滋养细胞中出现,可存在于人的一生,在人的女性间质细胞中显示出两个性染色体的一个,在分裂期间可以染色的,因此在低倍显微镜下可以看见。1957年由Park发现性染色质阳性占优势,大部分葡萄胎显示为女性。后来分别有许多作者先后证实,虽然阳性和阴性的比例不一,但总是以染色质阳性者占优势。

良性葡萄胎的症状常和妊娠相似,有闭经妊娠反应。但妊娠反应常比正常妊娠早而明显,闭经6~8周即开始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最初出血量少, 呈暗红色, 时出时止,逐渐增多,连绵不断,因而病人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当葡萄胎要自行排出时(常在妊娠4个月左右),可发生大出血,处理不及时, 可导致病人休克,甚至死亡。在排出血液中,有时可见杂有透明的葡萄样物,如有发现则对诊断帮助很大。

在约10%病人中,除妊娠剧吐外,还可出现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甚至可出现子痫症状,发生抽搐昏迷。也有发生心功衰竭。因正常妊娠很少在妊娠20周前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如有发生应即怀疑为葡萄胎。有时病人也可有心慌气短。过去认为是合并心脏病 近年来知道是由于HCG增加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在葡萄胎中腹痛并不常见, 即使有也属急性腹痛, 主要发生于初孕妇子宫异常增大者, 但葡萄胎将排出时,可因子宫收缩而有阵发性腹痛,此时常伴有出血增多现象。不在排出时有急性腹痛,应考虑并发症发生。葡萄胎病人肺无明显转移,但有咯血,葡萄胎排出后咯血立即消失。过去认为无重要意义,但长期随访结果具有咯血史者,将来恶变机会增加很多,应予重视。由于长期阴道流血,子宫内常有轻度感染, 因而病人可出现低热和白细胞升高,部分性葡萄胎的临床症状和早期流产相似。

1、葡萄胎的治疗

葡萄胎虽属良性,但处理不好也有一定的危险性。葡萄胎一经确诊,应及时予以清除。目前均采用吸官方法。其优点为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也较少见手术穿孔等危险,比较安全。

2、恶性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

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的危害性远较良性葡萄胎为大,一经诊断,即需及时处理。过去均采用手术切除子宫的方法,效果很差,尤以绒癌为甚。除了一些早期病例,病变局限于子宫无转移的部分病人可以存活外, 凡有转移的,一经诊断几乎全部在半年内死亡,总的病死率均在90%以上。为提高疗效,手术后加用放疗,对某些部位的肿瘤虽有一定的增效作用,但对较晚病例,疗效依然很差。也有报道,个别病例采用氮芥性激素治疗, 手术或放射破坏垂体等也声称有效,但其他医生都未重复出他们的结果。

1、实行计划生育 一般来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采取了一系列的避孕措施,积极开展优生优育工作,对减少和降低葡萄胎的发生及其恶变也起到积极作用。

2、预防性子宫切除 因为恶性滋养细胞肿瘤除局部浸润外,主要通过血行播散,所以对子宫切除方法也并不能完全防止恶变,国外也有报道采用剖宫或子宫切除以后恶变机会增多。1989年第四届世界滋养细胞疾病会议上菲律宾报告1619例葡萄胎,其中预防性子宫切除、化疗加子宫切除共404例,子宫标本病检为恶性及随访后恶变仅35例,恶变率占总数的2.2%,比1976~1982年报告的恶变率7%为低。认为采用上述两措施,可降低葡萄胎后滋养细胞肿瘤的发生率。

3、预防性化疗 预防性化疗药物均有一定毒性,需要住院进行,费用较大,为预防15%左右的病人发生恶变而对所有患葡萄胎者均进行化疗,需费很大力量,承担一定风险,是否合理值得慎重考虑,不宜将预防性化疗列为常规。根据北京协和医院的经验,只对一些恶变机会较大的病例进行预防性化疗,如年龄40岁,吸宫前子宫大于停经月份,HCG值异常高者,葡萄胎排除后仍有症状,HCG一度下降又持续上升者或来自偏僻地区又无定期随访可能者,则可予考虑。目前多数均不主张对所有葡萄胎病人给予预防性化疗,而主张在HCG监护下,根据葡萄胎排出后的HCG水平,子宫的大小。有无黄素囊肿,病人的年龄等决定是否给予预防性化疗。

4、随访工作 预防葡萄胎后恶变,目前的关键是做好随访工作,因为通过随访能对发生恶变的病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仍可以做到减少恶变造成的危害性。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8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